据IDC新发布的《IDC大数据支出指南》(Worldwide Big Data and Analytics Spending Guide, 2020V2)预测,2020年,大数据相关硬件、软件、服务市场的整体收益将达到1,878.4亿美元,较2019年同比增长3.1%。IDC认为,在2020-2024年预测期间内,大数据技术与服务相关收益将实现9.6%的CAGR(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2024年将达到2,877.7亿美元。
从行业上来看,2020年中国大数据技术与服务市场中收益前三的行业依次是金融(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与投资)、政府(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通信,三者总和占中国总体的50%以上。
就金融业而言,大数据分析技术赋能于金融反欺诈、风控、信贷业务等业务。从整体来看,一方面,大数据可以推动金融机构业务驱动模式的转型,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技术产品的应用迭代和创新发展,新产品和新服务不断涌现,而机构可以通过投资或合作,与新兴金融科技公司形成业务互补,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再金融行业的应用,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在明确表示进军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后,徐直军表示,华为会利用自己的5G技术来开发激光雷达,真正解决激光雷达面临的成本问题与性能问题。业内人士分析称,Waymo、苹果在内的多家科技巨头在涉足自动驾驶领域时,都选择了自研关键传感器,比如激光雷达。所以华为也不会完全单干,它们也会与合作伙伴共同完成一些工作,因此,华为较重视如何实现传感器系统的规模化,合作伙伴主机厂将提供强大的助力。
大数据在保险行业中的应用,如今正逐步铺开。在骗保识别和风险定价方面,大数据所起到的作用尤其重要。保险公司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来解决现有的风险管理问题。例如,驾驶员的驾驶数据是通过车内智能监测设备来收集的,包括行驶频率、急加速频率、行驶速度等。以这些数据为起点,如果一个人不经常开车并且非常小心地开车,那么他可以比普通开车的人节省约30%的保费,而这将大大提升保险产品在保险行业的竞争力。
近年来,不少城市“水浸街”频发,暴露了我国城市地下建设空间规模不足等问题。且随着我国人口城镇化的推进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国际化的功能需求越来越凸显,管线管道越来越错综复杂,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变得至关重要。
地下综合管廊,誉称为城市地下“生命线”。除了煤气管外,几乎所有管线都能收容在综合管廊内,包括雨水管、污水管、饮用水管、热水管、工业用水干管、电力、电缆、通讯电缆、路灯用电缆及瓦斯管等,不间断地为整个城市输送“能量”,维系城市的运转。综合管廊不仅有效解决“马路拉链 ”、“空中蜘蛛网”等问题,还更大利用好地下空间、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城市安全系数和提升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质量。
而不同于多数政府包揽的市政工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改变了过去政府单独投资市政工程的方式,大多是采用PPP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让企业成为管廊建设与运营的主体,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投资机遇。
地下综合管廊,誉称为城市地下“生命线”。除了煤气管外,几乎所有管线都能收容在综合管廊内,包括雨水管、污水管、饮用水管、热水管、工业用水干管、电力、电缆、通讯电缆、路灯用电缆及瓦斯管等,不间断地为整个城市输送“能量”,维系城市的运转。综合管廊不仅有效解决“马路拉链 ”、“空中蜘蛛网”等问题,还更大利用好地下空间、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城市安全系数和提升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质量。
而不同于多数政府包揽的市政工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改变了过去政府单独投资市政工程的方式,大多是采用PPP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让企业成为管廊建设与运营的主体,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投资机遇。
新型政务是大数据技术与服务落地的又一重要领域,政府可以使用大数据规划建设智慧城市。通过对城市中地理、人口、气象、经济、文化等数据的整合,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整合,从而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城市智能化的管理,这样的管理模式不仅使得数据信息得到高效、深入的使用,也为城市的运营、升级节约了成本。
业界分析指出,基于华为都有现成的技术、专家和人力储备,华为只需要把现有的技术应用到未来的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场景去满足客户的要求就行了。那么,在未来,如何将激光雷达变成落地、成熟的产品,减少成本,便成为国内外当下激光雷达传感器技术的竞争重点。同时,在未来,随着5G技术发展,传感器核心技术走向态势将会由大平台、大生态主导,并从单点突破向系统化、体系化的协同创新转变。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作为一种宝贵的资产,关于其所有权归属的问题,还需要得到法律的约束和界定。举例而言,社交网站上产生的海量用户数据以及用户行为数据,信用卡消费所沉淀出的用户消费习惯、喜好的消费时间和地点等数据,其所有权属于用户还是平台,都需要法律给出明确的规范和制约,而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完善还需要一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