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扫地机器人市场兴起相对较晚,2009年科沃斯推出第一款扫地机器人地宝,随着海内外布局品牌逐渐增多,扫地机器人市场消费教育获得成效,行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根据Euromonitor发布数据,2014年我国扫地机器人零售量和零售额分别为141万台和22亿元,2019年扫地机器人零售量和零售额分别达到544万台和80亿元。
在产业竞争格局方面,目前中国扫地机器人行业集中度较高,2019年扫地机器人前三大品牌市场集中度达到72.5%。其中科沃斯是中国扫地机器人的,2019年科沃斯扫地机器人市场占有率达到49.4%;其次是米家扫地机器人,市场占有率为12.0%;排在第三位的是石头扫地机器人,市场占有率为11.1%。
因此,高端光刻机的研制是需要一个极其完整且强大的工业体系去支撑的。而第一次工业革命起源于欧洲,发展于美国,中国较后才引入西方工业技术,这样的历史背景决定了欧美工业力量的强大,中国至今与西方依然存在一定差距。举例全球四大工业机器人厂商,德国库卡(已被美的收购)、瑞士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均出自发达国家,而国内的工业机器人,如新松机器人与这四大厂商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西方工业制造的发达。
虽然目前扫地机器人销售量与销售额处于增长阶段,但目前扫地机器人市场还没有形成刚性需求,消费者普遍的感受是“买来用锦上添花,不买也没什么损失”,导致目前扫地机器人普及率较低。
光刻技术与工业技术是影响国产光刻机发展的核心因素,此外,整个国际大环境也一直对国产光刻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根据华创证券数据,按3年的扫地机器人产品更换周期来计算(3年累计零售量约为1449万台),我国家庭户数约4.7亿户(根据《2019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披露,2018年我国家庭户均人数为3.0人/户,我国人口总数为13.96亿人,其中城镇人口8.31亿人),扫地机器人在我国市场的渗透率仅3%(若假设仅城镇家庭购买,则渗透率约5%),与美国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1996年,在美国的操纵下,以西方国家为主的33个国家签订了《瓦森纳协议》,该协议中的对华技术出口管制以及成立“瓦森纳安排”,极大阻碍了中国加入全球生产体系。欧美国家最先进的几代光刻机一直对华禁售,即使出售的光刻机也都有保留条款,禁止给国内自主CUP做代工,即使是小批量生产用于科研和国防领域的芯片,也存在一定风险,这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中国半导体的发展。而西方国家间不仅不存在限制,甚至存在贸易保护,比如美国英特尔用的是日本光刻机。相当于,中国以一国之力去追赶整个西方发达国家联盟的脚步。
扫地机器人是典型的“明天产品”,之所以称明天产品,是因为它既不是传统的高刚需产品,也不是风靡一时的科技玩物,它具有“明天属性”,使用者一旦使用就再也离不开了。
目前中国扫地机器人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当前普及率较低,行业仍有翻倍的空间。根据Euromonitor预测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扫地机器人零售量和零售额分别将达724万台和129亿元,复合增速(2019-2024)分别达5.9%和10.0%。
中国虽然也能自主研制光刻机,但在精密加工技术上面我们存在着不足,即使近年来,我国的工业体系越发完善,但还不够强大,这是国产光刻机迟迟不能突破的原因之一。目前,中国一年投入接近千亿人民币在光刻机研发上,但技术上还是比不上ASML,因为ASML的光刻机是数十年西方科技的积累和结晶,不是光用钱就能做出来的,是需要更多的时间、人才、资金、技术等慢慢磨出来的。
目前我国扫地机器人行业渗透率相对较低,假设扫地机器人产品在城镇家庭中率先普及(即以2.8亿户城镇家庭为基数),按照美国市场目前的渗透率(12.5%)进行计算,我国扫地机器人行业年均销量则有望达1155万台(假设3年更新周期),若按照美国市场未来可能达到的渗透率来看(30%),我国扫地机器人行业年均销量有望达2771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