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是指第三方支付机构在付款人与收款人之间提供的银行卡收单、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货币资金转移服务。其中,网络支付业务又包括固定电话支付、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数字电视支付以及货币汇兑。
第三方支付市场产业链条复杂,参与方众多。其中,主要参与方有消费者、服务商、商户以及监管部门。服务商又包括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和清算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又包括连接消费者的账户侧支付机构和连接商户的收单侧支付机构。
报道中指出,即将于明年推出的新款iPad Pro机身背面会装备双摄像头(当前iPad Pro只有单摄像头),此外还有一个开孔会装备3D传感器。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苹果内部的iPhone和iPad工程团队正在开发新的操作系统(内部称之为rOS),将会支持头显和眼镜的核心软件和应用。
2000年左右,中国掀起了电子商务的探索热潮,电子商务的起步孕育了商户线上收款需求,从而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创造了企业服务契机。随后在互联网热潮的推动下,航空、旅游、教育、保险、零售、金融等众多产业也纷纷开始了互联网转型,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线上化促使了各行各业支付方式的线上扭转。这为第三方支付机构深耕产业支付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分析指出,在新一代iPad Pro配备后置双摄及为3D系统准备的特殊镜头后,可让人们创造房间、物品和人的3D模型。这种AR传感器随后还会出现在高端iPhone产品线中,同时新一代iPhone还会支持5G网络。
2013-2019年,我国第三方支付综合支付市场交易规模逐年增长,2019年达到250万亿元,与2018年相比增长20.2%。不过从整体来看,近年来市场规模增速在逐渐放缓,主要是因为近年来监管政策趋严,监管下第三方支付无法进行大笔金额交易,影响了整体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
业内预测称,在2021年或2022年,苹果会推出一款结合了VR和AR的头戴设备,这款产品主要功能是为了游戏、视频观看和虚拟会议。同时,会在2023年发布轻量化的AR智能眼镜。
从第三方支付交易结构来看,移动支付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达到62.8%。以往在非现金支付中,线下POS机刷卡是人们常用的第三方支付手段,因此银行卡收单的规模占比比较高;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以及4G、5G网络的快速发展,线下扫码支付、NFC等支付方法不断普及,移动支付规模大幅增长。
不过,虚拟化和增强现实的发展过程的艰难,已被多次证明,庞大的硬件成本和令人失望的用户体验阻碍了增长。就在上个月,谷歌宣布终止VR平台Daydream,理由是缺乏内容支持,且客户数量过少。在这种情况下,苹果谨慎选择时间而不是匆忙推向市场似乎是明智的。
2011年,央行发放首批支付牌照,行业开始进入规范化发展,同时,牌照也给行业构建了较高的壁垒。截至2020年9月,我国共发放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9批,现存仍未到期或仍未被注销的牌照公司共有242家。从牌照数量来看,目前仍未到期或仍未被注销牌照数量有384张,其中银行卡收单62张,预付卡发行与受理147张,预付卡受理6张,互联网支付108张,移动电话支付48张,数字电视支付5张,固定电话支付8张。
苹果CEO蒂姆·库克此前曾表示,他将增强现实视为“一个如同智能手机一样涵盖广泛的梦想”。苹果的AR眼镜计划,似乎旨在实现这一承诺。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成熟,苹果和许多其他科技公司正寻求将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作为下一个大型科技平台。多年来,苹果一直在这方面积累资源,购买技术,推广内容开发,并将更多的员工安置到该项目。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之线上流量场景已趋向垄断且达到饱和期,线下场景成为第三方支付巨头要挖掘的金矿。目前,我国第三方支付竞争格局已基本形成,微信支付(腾讯金融)和支付宝等机构凭借着二维码支付,抢占线下市场,在第三方支付市场占据较大的份额。
2020年一季度,支付宝、腾讯金融和银联商务分别以48.44%、33.59%和7.19%的市场份额位居前三位,三者市场份额总和达到89.21%,行业集中度较高。
据了解,近几年,苹果公司对增强现实(AR)技术公司的持续收购,2017年推出AR开发平台ARKit并持续迭代至3.0版本,到内部组织调整,再到媒体和渠道的接连爆料,都说明苹果正在AR/VR平台上不断耕耘。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更注重体验,消费升级将继续成为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的推动力。此外,虽然当前C端支付占据了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的绝大部分,但行业新增用户流量已经趋向饱和。而随着互联网+赋能传统产业的改革,B端支付伴则有望迎来新生,成为第三方支付的一大增长点。总体来看,未来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规模将持续稳定增长,2025年预计突破500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