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物联网架构可分为三层: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感知层是采用各种传感器来获取动植物以及环境的各类信息,是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传输层由各种网络,包括互联网、广电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是整个物联网的中枢,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中国农业物联网行业上游市场参与主体为软硬件及配套资源供应商,为中游农业物联网服务商提供设备生产所需的软硬件及农业大数据资源。中国农业物联网行业中游参与主体包括农业物联网设备生产商、农业物联网解决方案服务商,为下游需求主体提供产品及解决方案。农业物联网产业下游需求主体包括由政府部门主导的农业物联网区域示范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园,以及现代农业集团。
总体上来说,激光雷达系统在无人机、工程和建筑应用中的采用率将越来越高;激光雷达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中的使用越来越多;4D激光雷达的出现是推动激光雷达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汽车巨头对激光雷达初创公司的投资增加;随着固态、MEMS、闪存激光雷达和其他激光雷达技术的采用,带来了技术转移;利用传感器融合开发更好的地理空间解决方案,为激光雷达市场带来了增长机会。
据华为技术数据显示,智能水表、智能路灯、智慧停车、智慧农业、财产跟踪、智慧家居分别有7.5亿、1.9亿、2400万、1.5亿、2.1亿、1.1亿的连接需求,由此带来的市场空间十分可观。根据华为的预测,到2020年,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潜在市场规模有望由2015年的137亿美元增长至26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4.3%。其中美国的市场份额大并且已经进入成熟期,亚太地区作为新兴的市场,将享受更高速的增长。
按照类型区分,固体激光雷达预计在2019年至2024年之间达到更高的复合年增长率。固态激光雷达市场的高复合年增长率归因于激光雷达在汽车和机器人行业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传统的激光雷达系统依赖于机械运动零件,这些零件必须精确才能获得自主导航所需的精确测量值。固态激光雷达完全建立在硅芯片上,它没有任何运动部件,这使其对振动的抵抗力更强、尺寸更小,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实现了大批量制造。固态设计是在没有电动机械扫描的情况下构建的,预计有望将其用于量产的汽车激光雷达解决方案,也有望应用于自主机器人、无人机和汽车。
当前,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在线监测、数字化管理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应用,但生产信息化仍是农业农村信息化的短板。《农业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聚焦农业物联网发展,提出到2020年,我国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比例从2015年的10.2%提升至17%,提高农业生产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通过加强遥感技术在监测土襄墒情、苗情长势、自然文害、病虫害和主要农产品产量等方面的应用,突破大田种植业信息技术规模应用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