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已来临,基站建设加速

   2021-06-17 工业品商城158
核心提示:5G的发展主要是来自于对移动数据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中,新的服务和应用层出不穷,移动数据流量的暴涨将给网络带来严峻的挑战。5G网络是数字蜂窝网络,在这种网络中,可以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降低了网络延迟时间。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
       5G的发展主要是来自于对移动数据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中,新的服务和应用层出不穷,移动数据流量的暴涨将给网络带来严峻的挑战。5G网络是数字蜂窝网络,在这种网络中,可以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降低了网络延迟时间。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5G 牌照发布的作用在于,运营商有了牌照便相当于“持证上岗”,5G 进程也会明显提速。
  另外,5G基站是5G网络的核心设备,提供无线覆盖,实现有线通信网络与无线终端之间的无线信号传输。基站的架构、形态直接影响5G网络如何部署。在技术标准中,5G的频段远高于2G、3G和4G网络,5G网络现阶段主要工作在3000-5000MHz频段。由于频率越高,信号传播过程中的衰减也越大,所以5G网络的基站密度将更高。
  5G有如此强大的网络能力,那么大范围、密集型的基站建设,辐射是否安全?相比2G、3G、4G基站而言,5G基站辐射会不会更大呢?带着这一问题,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过去气体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因为众多工业气体毒性较强,泄露将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还有一些易燃气体,存在爆炸风险。所以通过气体传感器可尽快检测出气体泄漏等问题,避免安全问题升级到紧急危险的情况发生。
  5G基站到底有没有辐射呢?有,但只是电磁辐射。电磁辐射对人的影响程度与辐射强度、频率、作用时间、环境等因素有关,辐射强度越大、作用于人体的时间越长、频率越高,影响就越大。一定程度的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已成定论,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敌。
  如今机器嗅觉市场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主要由大量的消费类应用驱动发展,催生多种气体传感器应用场景。
  因此,电磁辐射环境问题已受到普遍关注。电磁辐射又称电子烟雾,是由空间共同移送的电能量和磁能量所组成,而该能量是由电荷 移动所产生。举例说,正在发射讯号的射频天线所发出的移动电荷,便会产生电磁能量。电磁"频谱"包括形形色色的电磁辐射,从极低频的电磁辐射至极高频的电磁辐射。
  因此,通过机器嗅觉技术来先一步感知所处环境的空气质量状况,从而进行改善及治理,维护人体的健康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用相应的气体传感器检测酸雨气体/温室效应气体、甲醛等有毒气体和PM 2.5等。 
  而5G基站辐射监测辐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避之唯恐不及的危险源。大多数人混淆了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的概念,因此对手机、电脑、通信基站等设备设备发射的辐射充满恐慌。与对健康危害很大的电离辐射不同,电子产品、生活电器等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很小,较为明确的是热效应——作为一个导体,人体在受到电磁辐射后会产生电流引起发热。通常情况下,日常生活中的电磁辐射产生的热效应人类几乎无法察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加强,人们对各种有毒、有害气体的探测,对大气污染、工业废气的监控以及对食品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检测都提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应用于物联网领域的各种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实现周围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或空气质量的提高。 
  当然,电磁辐射对人体也并非完全无害,世界卫生组织将射频电磁波辐射和低频磁场列为2B类致癌物质,将低频电场列为3类致癌物质,说明电磁辐射可能会导致癌症,但对人类致癌证据不足,危害性远小于作为1类致癌物质的阳光和空气污染。由于日常环境中充斥了大量不同的电磁辐射,而人类对电磁辐射的防护能力很低,所以为了保证生活的电磁辐射安全,监测电磁辐射剂量是非常有必要的。
   现在随着工业规模逐渐扩大,产品的种类不断增多,气体原料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种类和数量不断境加,气体污染范围快速扩大,我们日常生活的环境已经受到严重污染,甚至我们的生存都遭受到威胁。据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对疾病揭露与负担的全球评估,迄今为止,空气污染是对健康最大的环境风险,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引发疾病,每年约有九分之一的死亡均由此引起,只有十分之一的人生活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指南的城市中。 
  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开始全面建设5G网络。5G基站开始建设后,由于5G技术与前几代通信技术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基站的整体架构、发射天线、天线发射的电磁波频率、发射功率等方面都与以前的基站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5G基站的建设,电磁辐射监测不可少。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