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不断推动智能制造融合发展

   2021-06-23 工业品商城152
核心提示:智能制造的发展离不开智能制造装备的支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上游核心零部件相关核心技术积累和自主生产能力较弱。以传感器为例,我国传感器产业面临着人才较为缺乏、关键技术还未突破、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工业机器人成智能制造发展的重要力量,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工业机器人还有较大发展空间。整体而言,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的发展离不开智能制造装备的支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上游核心零部件相关核心技术积累和自主生产能力较弱。以传感器为例,我国传感器产业面临着人才较为缺乏、关键技术还未突破、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工业机器人成智能制造发展的重要力量,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工业机器人还有较大发展空间。整体而言,智能制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无人机是当下非常流行的智能硬件,其智能飞控系统的实现需要用到各种智能传感器,包括IMU、MEMS加速度计、电流传感器、倾角传感器和发动机进气流量传感器等。 
  在我国制造行业逐渐呈现出稳定发展趋势的同时,智能制造行业成为驱动我国制造行业的主要动力之一。2020年是《中国制造2025》第一阶段的结束时间,也是第二阶段的开启时间。2020年12月,工信部确定了135个2020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其中中德智能制造合作主要包括产业合作、人才培养和标准化合作。
  而MEMS加速度计用于确定无人机的位置和飞行姿态;电流传感器可用于监测和优化电能消耗,确保无人机内部电池充电和电机故障检测系统的安全;倾角传感器能够测量细微的运动变化,应用于移动程序,作为无人机的陀螺仪补偿,集成陀螺仪和加速度计,为飞行控制系统提供保持水平飞行的数据;流量传感器可以有效地监测电力无人机燃气发动机的微小空气流速。
  2020年中德智能制造合作项目包括中德合作工业车辆智能工厂示范、直线机器人和水平多关节机器人技术的国内转化及市场应用推广、基于云系统的精密电子元器件智能工厂、风力发电机自动系统等,在项目过程中,将吸取德国智能制造经验,有望经验推广,进一步提高我国智能制造水平。
  IMU结合GPS是无人机维持方向和飞行路径的关键。随着无人机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控制是重要的空中交通管理规则。IMU采用的多轴磁传感器,在本质上都是精准度极高的小型指南针,通过感知方向将数据传输至中央处理器,从而指示方向和速度。 
  根据《中国制造2025》、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型工业化等政策,我国智能制造对于国家竞争力的提高越来越重要。随着国家对智能制造的大力支持,我国智能制造行业保持着较为快速的增长速度,继2019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产值规模突破两万亿元后,2020年初步估计达2.5万亿元。
  还有智能机器人使用的关键硬件包括驱动器、减速器和传感器等,智能传感器作为机器人的“五官”,在采集外界信息数据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国家不断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全国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提高,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和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2020年全国制造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较2019年有所提升,一级及以下的低成熟度企业数量减少10%左右,三级以上的高成熟度企业数量增加了8%左右。75%的企业开始部署智能制造
  在智能制造技术赋能下,我国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升,使得智能制造应用范围与应用程度不断提升。其中,汽车制造业智能制造应用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级、三级行业占比位居全国首位,表明汽车制造业智能制造能力水平保持居前优势。
    虚拟现实中的传感设备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用于人机交互而穿戴于操作者身上的立体头盔显示器、数据手套、数据衣等,另一部分是用于正确感知而设置在现实环境中的各种视觉、听觉、触觉、力觉等。  
  智能制造离不开智能装备的支撑,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主要包括机器人与增材设备制造、重大成套设备制造、智能测控装备制造、其他智能设备制造和智能关键基础零部件制造等,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高效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呈现增长趋势,2019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8.06万亿元,同比增长3.5%,增速较2018年有所放缓,2020年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营业收入为16.75万亿元,同比下降6.94%。
  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已进入到世界装备制造业大国行列,但是与美国、德国、日本等装备制造业强国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还亟待提高。
    实现AR/VR,提高用户体验,需要用到大量用于追踪动作的传感器。比如FOV深度传感器、摄像头、陀螺仪、加速计、磁力计和近距离传感器等。当前,每家VR硬件厂商都在使用自己的技术,索尼使用PlayStation摄像头作为定位追踪器,而Vive和Oculus也在使用自己的技术。  
  智能制造装备的核心零部件主要包括传感器、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等,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上游核心零部件相关核心技术积累和自主生产能力较弱。以传感器为例,目前,我国已有2000多家从事传感器生产的企业,但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规模以上企业仅有300家左右,小型企业占比近70%,产品以低端为主,产品自给率不足,多为进口。
  传感器的质量、价格、功能都是需要重点提高的方面。目前,我国传感器产业面临着人才较为缺乏、关键技术还未突破、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传感器是人工智能最基础的硬件,类似于人类的感觉获取器官。大量的传感器即可实现“感知+控制”,而家庭自动化=感知+控制,这种层面的信息交互与人机交互,还多需人的参与。而人工智能将人类的逻辑大脑赋予机器,实现“感知+思考+执行”,最终上升到这种层次。   例如,家里的空调不单单依靠温湿度传感器进行自我调节,还可以通过家庭成员的识别来自动选择模式,比如风向的调节,针对小孩、老人温度的调节。这些新技术将带来无限大的想象空间,再结合机器增强学习的算法,将提供深度体验。 
  在智能制造领域,近年来发展受瞩目的莫过于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作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机械加工行业、电子电气行业等领域。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机器人产量再创新高,累计达237068台,同比增长19.1%
  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较快,约占市场份额三分之一,是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当前,我国生产制造智能化改造升级的需求日益凸显,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依然旺盛,据IFR统计,2019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达57.3亿美元,初步估计2020年销售额达到63亿美元。
  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工业机器人还有较大发展空间。据IFR披露,截至2019年底,平均机器人密度为每万人113台,随着近年来机器人产量的增加,亚洲地区的平均机器人密度增长到了每万人118台,2014-2019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8%;欧洲地区的平均机器人密度为每万人114台,2014-2019年的复合增长率为6%。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