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应用产业是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应用卫星研制生产已形成系列化,正在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卫星应用已成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政府决策的重要支撑。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非常完善的卫星产业链。中国通信卫星行业产业链分为三个环节。产业链上游参与企业主要涉及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卫星地面设备与网络建设企业;产业链中游参与主体是卫星服务业运营商;下游产业链涉及多领域业务,主要包括:大众消费通信服务、卫星固定通信服务和卫星移动通信服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非常完善的卫星产业链。中国通信卫星行业产业链分为三个环节。产业链上游参与企业主要涉及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卫星地面设备与网络建设企业。
产业链中游参与主体是卫星服务业运营商;下游产业链涉及多领域业务,主要包括:大众消费通信服务、卫星固定通信服务和卫星移动通信服务。
相较于其他通信方式,卫星通信具有通信范围大、可靠性高、开通电路迅速等众多特点。相关优势特点的不断挖掘为卫星通信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1世纪以来,范围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迅速,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统计数据显示,2019 年航天产业规模为3660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7%。其中,卫星产业总收入2710 亿美元,卫星产业总收入占航天产业规模的74%,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13-2018年,卫星产业收入保持逐年增长。2018年,卫星产业收入2774亿美元,同比增长3.3%。从增长速率上来看,2013-2015年,卫星产业收入增速快速下降,到2015-2018年,收入增速趋于稳定,保持在3%左右。2019年,受卫星服务业及卫星制造业收入下降影响,卫星产业收入同比小幅下滑,收入为2710亿美元。
目前,卫星产业收入主要仍来自卫星服务以及地面设备制造业。其中地面设备,收入为1303亿美元,占比为48.13%;其次是卫星服务收入为1230亿美元,占比为45.44%;卫星制造的收入达到125亿美元,占比为4.62%,仍位列第三;而卫星发射服务仍居末位,年收入仅49亿美元,占比为1.81%
2012-2017年,卫星服务业收入逐年增长,增速呈下降态势。2018-2019年,卫星服务业收入出现连续下滑,2019年收入规模更是被地面设备制造业反超,总收入为1230亿美元,较2018年下降2.8%。
从卫星服务业务收入构成来看,主要来自卫星电视直播和卫星固定通信,两者收入合计占卫星服务业收入的比重接近90%。其中,卫星电视直播收入为920 亿美元,比上年减少2%;卫星广播收入为62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7%;卫星固定通信业务收入为177 亿美元,较上年减少1%;卫星移动通信收入为20 亿美元,比上年减少51%
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卫星宽带收入和卫星遥感收入均呈现出两位数增长:卫星宽带收入增长了19%,达到28亿美元,卫星遥感收入增长了11%,达到23 亿美元。
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在轨卫星中仍以通信卫星为主,2019年在轨卫星中商业和公益通信卫星占28%,稳居第一,另外政府通信卫星占8%,通信卫星在轨数量合计占比为36%。
从1970年4月,自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起,中国通信卫星事业发展已近50年。
在通信卫星研制领域,经过“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三号”、“东方红四号”、“东方红五号”四代卫星的研发经验积累,中国通信卫星行业目前可研制固定卫星、中继卫星和直播卫星等通信卫星,通信卫星频谱范围涉及S、C、Ku、Ka等各个频段,卫星等级涵盖小型到超大型卫星。中国已成为范围内少数可独立设计、研制大容量通信卫星的国家之一。
卫星通信行业在国防科技、社会管理、大众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发达国家维护国家安全、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改善民生生活、抢占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措施鼓励推动卫星在各行业的规模化应用、商业化服务及化拓展,行业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调研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卫星通信市场规模约为682亿元,预计2020年,全国卫星通信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723亿元。
国内卫星通信服务属于高度管制行业,需要获得工信部运营牌照才能展开相关经营活动。目前国内拥有第一类卫星通信业务牌照的仅有中国卫通、中国电信和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
国内拥有第二类卫星转发器出租、出售业务牌照的仅有中国卫通、中国电信和中信数字媒体网络有限公司。其中中国卫通作为航天科技子公司,是国内拥有通信卫星资源且自主可控的卫星通信运营企业,地位稳固。
2019年,中国电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重大项目试验试用系统第一阶段研发完成,由中国电科54所牵头研制的“天象”试验1星、2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实现传输组网、星间测量、导航增强、对地遥感等功能的综合性低轨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