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行业协会(SIA)称,第二季度芯片销售额上涨20.5%至1179亿美元,环比增长6%。其中中国表现突出,6月份中国的销售量涨幅同比上涨30.7%以上,这对于国产芯片行业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事实上,中国之所以能在销售量上取得新成就,主要归功于多年来中国芯片行业不屑的努力。就在近日,中国还推出了首款7nm量产芯片,这对于中国芯片赶超国外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
那么7nm工艺究竟厉害在哪儿?在过去两年,7纳米制程节点可以说是半导体厂推进摩尔定律(Moore’sLaw)的一个重要关卡。
众所周知,芯片集成数量众多的晶体管,而其栅极控制着电流能不能从源极流向漏极,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之间基于硅元素连接。随着晶体管尺寸的逐步缩小,源极和漏极之间的沟道也会随之缩短,量子隧穿效应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此时,晶体管便失去了开关的作用,逻辑电路也就不复存在。因此,此前7nm工艺更被称为物理极限。
据悉,7nm量产芯片拥有业内高的算力密度、更低的成本和更大的产能、低功耗、耐高温、高良率。如今,中国在7nm量产芯片上取得突破,这是对中国芯多年来努力的肯定,也为国产芯片行业之后的发展起了一个好头。
不过,在之后的发展中,中国芯也不能因此懈怠。随着芯片制造商将其产品推向16nm、14nm、10nm甚至7nm制程,相关供应商也在更新其技术蓝图。而且相比较于国外先进技术,我国半导体产业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方面,依赖进口一直是老生常谈的问题。2017年,我国芯片进口达2600亿美元(超过石油),在半导体芯片排名前十位的公司目前无一例外全是欧美公司,没有一家中国公司,而这10家公司占了58.8%的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依赖进口的主要原因,还是国内市场缺乏核心技术。芯片制造主要分为三大环节:晶圆加工制造、芯片前期加工、芯片后期封装。其中技术难度大核心的是芯片前期加工这个环节,分为上百道制程,每道制程都有相应的装备。
因此,国内企业要想实现赶超,必须重点解决好资金、设备、人才等三个方面的难题,然后才有希望取得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