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自动驾驶系统冗余

   2021-07-30 工业品商城185
核心提示:新一代滴滴自动驾驶车搭载感器数量多达50个,最远探测距离超过300米,最小可探测距离为10cm,车规级相机像素总和超1亿。通过设计远、中、近距的激光雷达、摄像头、雷达配置方案,结合红外相机等多种传感器功能,前向视角可实现12层传感器冗余覆盖叠加,可提升车辆在树荫、隧道、雨雾、逆光、黑夜等复杂的场景下的感知能力
       新一代滴滴自动驾驶车搭载感器数量多达50个,最远探测距离超过300米,最小可探测距离为10cm,车规级相机像素总和超1亿。通过设计远、中、近距的激光雷达、摄像头、雷达配置方案,结合红外相机等多种传感器功能,前向视角可实现12层传感器冗余覆盖叠加,可提升车辆在树荫、隧道、雨雾、逆光、黑夜等复杂的场景下的感知能力,使自动驾驶系统达到更高的安全等级
  滴滴自动驾驶自主研发的Fallback G备用系统,即使极端场景下主系统不可用,仍能毫秒级提供足够的安全应对方案。能满足ASIL-D最高等级安全认证要求,使得整体安全体系的部署更加周密。
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汽车的定义正在被重写,人们开始希望在其汽车中获得更高水平的舒适性、安全性、效率和消费电子功能。
  放眼市场,越多主流新车在其卖点中打上“智能座舱”标签,以迎合消费者对于汽车这一智能终端越发高涨的需求。在此趋势下,伴随着智能化的要素越来越多,自动驾驶、车联网等前沿技术在车上的应用日趋成熟,智能座舱最终也将成为人们第三生活空间。
  但需要知道的是,智能座舱是一个复合型概念,涉及的细分技术繁多,想要实现未来的多模态交互等目标,必须要将屏幕、中控等子系统进行融合设计,才能为用户提供较佳的交互体验。这其中,车身电子电气架构需要由传统的分布式架构向以域为单位的中心式架构飞速演进。
  此次于上海车展全球首发的iNest智巢2.0智能座舱(以下简称“iNest智巢2.0”),正是诺博汽车以域控制器为核心,整合座舱端技术,正式推出的集成式智能座舱系统解决方案。
  据介绍,高端座舱域控制器作为iNest智巢2.0的智能大脑,采用高通8155芯片,意在通过高算力硬件平台和虚拟化的软件技术以及人性化的HMI、生态资源的接入整合,提供智慧的交互平台。
  iNest智巢2.0共计采用45项创新技术,智能灯语、三区驾驶、屏幕跟随等行业前沿技术,将座舱显示五联屏布局、座舱场景化交互模式进行融合,可为乘客打造具备感官特性、互联服务、灵活空间及个性化体验的未来生活“新空间”。iNest智巢2.0的“三区驾驶模式”,依据用户需求,进行座舱布局的调整,方向盘及仪表也可以左、中、右多位置移动,从而衍生出移动出行(驾驶)、移动办公(会议)、娱乐空间(娱乐)三大模式。
  滴滴自动驾驶远程护航中心为无人驾驶测试运营构建第三层安全冗余。通过车辆四周4个鱼眼摄像头,配合后台多方位自动驾驶运行场景检测,硬件平台能协助远程护航中心实现零距离多视角的远程监控,从而有效实施远程辅助或通过5G实现低延迟的远程控制。
现如今,移动场景下的用户服务覆盖度日趋饱和,产品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如何理解用户、如何通过AI能力为用户提供更独特的精细化服务,进而打造场景化的服务体验,因此可以说产业时代的产品竞争力已从“流量之争”、“数据之争”过渡到“场景之争”。
  诺博智能座舱正是产业时代的核心产物,核心使用了场景化产品设计理念,通过驾舱融合、云端一体、软硬一体、人车景融合等技术,将多元数据充分融合,通过数据产生智能。
  基于用户大数据的场景化服务能更好预测需求,为用户提供精准的服务连接,大大提升用户体验。比如在堵车场景下,预测到用户将出现焦虑、烦躁不安的情况,便主动为用户播放舒缓音乐、智能切换导航路径;在疲劳场景下,预测到用户将存在驾驶安全隐患,便主动触发疲劳驾驶提示或根据用户疲劳程度导航至休息区让用户停车休息。
  诺博智能座舱由端和云两层组成整体技术架构;端云间通过高速低时延的4G/5G网络连通,可以做到实时的协同工作。在端侧,着重打造OS核心服务,以标准化、平台化为原则建设连接、交互、生态等能力,并广泛融合CP/SP服务。在云侧,着重打造以智能为中心的能力体系,通过业务中台、AI中台、数据中台,提供智能的场景服务能力,并与生态伙伴的数据做打通,充分发掘数据价值,服务于用户体验、精准运营等。
  通过与安全汽车制造商沃尔沃合作构建第四层保障,滴滴双子星率先搭载于沃尔沃XC90前装量产冗余车型上,车辆能实现制动、转向、供电、通信冗余,进一步确保行驶安全。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