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众ID.4 X、全新一代奔驰S级均已配备了AR-HUD,这也让很多消费者未曾想到,抬头显示技术居然能如此“科幻+真实”。有数据显示,AR HUD市场预计将稳步增长。到2025年,在欧洲,北美,中国和日本等地区,全球AR HUD的市场规模预计将增长至43亿美元,可谓潜力巨大。
诚然,一个新兴市场向来不缺挑战者的加入。2019年一家拥有国际化团队的公司成立于深圳,这家基于光学光核模组、软件算法架构、智能制造为基础的智能汽车核心AR模组解决的行业新星,就是当下颇有实力的锐思华创。
目前,锐思华创加入AR的运用使汽车的抬头显示器具有实景导航、安全驾驶和交叉路口提醒等重要功能,能够极大程度的提高驾驶安全性,并能实现车辆上万元成本的下降,因此被多家车企所看重。
那么,锐思华创背后是一只怎么样的团队?技术实力如何?未来战略规划有哪些?
“HUD曾经被认为是一个十分鸡肋的车载装备,因为传统的车载HUD交互性差、显示信息少等问题,但我们认为其与增强现实技术相融合后将会是一个十分具有前景的技术路线。”锐思华创CMO袁博向媒体表示。
大家都知道,传统HUD设备无论前装后装,由于其显示信息无法与道路进行贴合,驾驶员在观察时需要眼球重新对焦,容易形成视觉疲劳,而且某些HUD设备采用了透明树脂玻璃作为显示屏,在车辆发生事故时容易对驾驶员造成二次伤害。对此,锐思华创解决以上痛点的同时,研发出更加智能以及有实用性的AR-HUD设备。
本次上海车展中,锐思华创发布全新的HUD解决方案,主要是广角视野的Tri-Lane AR-HUD、Mono-Lane Plus AR-HUD以及已具备量产条件的Superior W-HUD。其中,锐思华创广角视野Tri-Lane AR-HUD达到FOV 23°*5°(@900mm eye-relief),VID 15m~无穷远,这一产品优势得利于锐思华创的专利技术OpticalCore®光核引擎与光萃微晶格,此光学组件能够在任何挡风玻璃上呈现清晰无重影的图像信息,彻底摆脱了AR-HUD中挡风玻璃对PVB楔形膜的依赖。同时,端对端的AR-HUD软件平台AR Generator®SDK,包括了核心数据融合、图形渲染引擎和与导航地图API接口,算法与UX的有机融合,能够为驾驶者提供多层级布局的HMI信息。
提及HMI布局,锐思华创AR-HUD实车Demo完成了一轮HMI更新,界面的导航信息将从2D层级到3D层级穿透,并充分贴合地图导航指向以及行车路面情况灵活变化。导航信息给驾驶者带来富有空间感的裸眼AR视觉效果,让驾驶者不分神就能感知到路面变化和导航指示。此举强调了严谨的视距优先级,保障了驾驶者的行车安全。
目前,装载有锐思华创AR-HUD的Demo样车已经完成第二代OpticalCore®升级,并完成了路测超过1年,能够呈现多层级的HMI交互信息,为驾驶者提供多项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包括AR导航,前车碰撞预警(FCW),前方行人碰撞预警(PCW)、车道偏离预警(LDW)和POI提示等。
锐思华创CMO袁博介绍,能够在“HUD抬头显示供应商TOP 10”中位列前三强,证明了公司研发的AR-HUD产品在大广角和空间成像方面的先进性。目前,公司旗下的AR-HUD产品(Tri-Lane AR-HUD)已经获得多个实车POC,预计将于2023年正式量产上市,希望未来能与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
此外,轨道交通也是锐思华创重点布局的重要方向。去年锐思华创已发展成为中国通号在智能轨道交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合作伙伴,并达成深度战略合作,锐思华创高规格的AR-HUD方案将应用于高铁驾驶舱中。AR-HUD作为下一代动车组DMI系统的核心零部件,不仅将会进入列车前装市场,还将应用AR显示技术逐步升级历代动车组的DMI系统。
可以看到,无论是汽车车载还是轨道交通,锐思华创均取得较好发展,有力助推公司业绩快速增长,且说明公司潜力巨大。
“锐思华创作为整个轨道交通领域的战略合作伙伴,也非常希望在高铁智能化和轨道交通智能化下一波浪潮里面,推出新一代控制系统产品,这些产品能够极大的改进现在高铁的操控性,给现在高铁的座舱带上高速的通信,带来智能化的操控和全新的AR显示座舱技术。” 中国通号通信研究所主管师进博士在车展发布会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