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大进口冷链食品排查检查力度,强化追溯管理,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甘肃省兰州市进口冷链食品监管总仓将于明日起正式启用二维码追溯系统,对每辆进入总仓的每箱进口冷链食品授予信息溯源码和微查防伪码,可实现信息实时查询追溯。
据工作人员介绍,二维码追溯系统本着“按车赋码,一箱双码、一箱一号、防伪水印”双码运行的原则,能够对每辆入场车辆按车赋码,每箱赋溯源码、微查防伪码共两个二维码,达到信息可实时查询追溯,对于严厉打击进口冷链食品不报备、不进总仓而直接进入流通环节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继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系统上线运行之后,陕西省在全国率先建立“进口非冷链物品追溯系统”(以下简称“陕非冷链”),已经上线运行,实现了对进口非冷链物品的追溯管理。
“陕非冷链”采用“首岸赋码、首站赋码、一码通用”模式,将进口非冷链物品涉及的存储、生产、销售等环节纳入系统,覆盖监管者、从业者、消费者三方群体,实现人物共防以及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2020年6月以来,江苏以建设和推进“江苏冷链”系统为抓手,狠抓进口冷链食品全流程管理,并且充分发挥系统追溯管理作用等,基本实现重点进口冷链食品贮存分销、生产加工、批发零售和餐饮服务全链条信息化追溯,确保来源可查、去向可追。目前,“江苏冷链”平台信息流转数据规范比例提升至100%,进口冷链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检查行动全面开展
为实现对进口冷链食品全过程监管,快速实现进口冷链食品正向追踪、逆向溯源、产品处置,泉州市依托食品安全“一品一码”追溯管理平台,着手研发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系统,并于2020年12月14日,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系统正式上线试运行。2021年1月16日,泉州市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系统正式启用。
此外,为把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系统落到实处,该市有关部门积极督促存储冻库、进口冷链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等将进口冷链食品相关信息上传至追溯系统,同时加大对未履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制度的生产经营单位的查处,切实实现商品质量安全管控,确保冷链食品流通安全。
大阪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机器学习设计了用于光伏设备的新型聚合物。在虚拟筛选了20多万种候选材料后,他们合成了一种很有前途的材料,并发现其性能与他们的预测一致。这项工作可能会导致功能材料发现方式的革命。
机器学习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只要提供足够的实例数据,计算机就可以对即使是复杂的情况进行预测。这对于材料科学中的复杂问题尤其有用,例如设计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分子,这可能取决于大量的因素和未知的分子结构。人类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来筛选数据以找到潜在的模式,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测试组成有机太阳能电池所有可能的供体聚合物和受体分子的候选组合。因此,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以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具有竞争力的进展一直很缓慢。
现在,大阪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机器学习,基于用之前发表的实验研究数据训练算法,筛选了数十万个供体和受体对。尝试了382个供体分子和526个受体分子的所有可能的组合,结果有200932对通过能量转换效率虚拟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