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信息技术(IT)世界中的许多新概念一样,数据中心的超大规模没有达成一致的定义。为科技行业提供研究和咨询服务的数据公司(IDC)将任何拥有至少5000台服务器和1万平方英尺可用空间的数据中心归类为超大规模,但SynergyResearchGroup更多地关注评估公司云、电子商务和社交媒体运营的“业务规模标准”,而不是物理特征
根据SynergyResearchGroup的一份新报告,为了让人们了解这一流行病对数据中心行业的影响有多大,
仅在2020年,就新建了100多个超规模数据中心设施,使总数达到近600个。这家研究公司发现,到2020年底,超规模提供商运营的大型数据中心总数增加到597个,自2015年以来增加了一倍多。
Synergy报告称,2018年有430家超大型设施,2019年增至500家。微软、亚马逊和谷歌合计占据了所有主要数据中心的一半以上,并继续成为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亚马逊和谷歌在过去12个月内开设了新的数据中心,占2020年新增数据中心的一半。Synergy补充说,甲骨文、微软、阿里巴巴和Facebook去年也很活跃。
工业气体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传统的应用领域是化工和冶金行业,近年来在半导体、食品、医疗等领域的应用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工业气体可分为大宗气体和特种气体。大宗气体产销量大且对纯度要求不高,如氧气、二氧化碳等;特种气体主要包括混合气体、高纯气体、超高纯气体等。目前,工业气体的“卡脖子”问题主要集中在在电子半导体生产需要的电子特种气体上。
半导体生产的多个环节都需要用到电子特种气体,如离子注入、光刻胶印刷、刻蚀等。需要的电子特种气体不但种类多,而且要求高。电子特种气体已经成为仅次于硅片的半导体第二大原材料,占半导体材料市场的14%。
由于我国工业发展起步较晚,国内的工业气体市场基本为外企把持,进口产品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虽然国内本土工业气体企业数量已经有数千家,但是行业集中度过低导致本体企业往往规模小、技术水平低,没有能力进军高附加值的特种气体领域,只能在低端产品领域激烈竞争。即使有少数几家企业拥有生产特种气体的能力,很难与国外品牌竞争。
我国特种气体市场发展迅速,在2017年,市场规模就已经达到178亿元。根据东莞证券的研报预测,2022年我国特种气体市场规模将达到411亿元,5年的平均年增长率将超过15%。而随着我国工业,尤其是电子半导体行业的快速发展,未来特种气体市场的规模还将持续扩大,市场前景广阔。这也意味着电子特种气体有着很大的国产替代空间。
此次多部委联合,协调推进解决制约工业气体行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有望将这一巨大的国产替代空间化为现实。不过这需要切实有效的扶助政策帮助国内工业气体企业的发展。同时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加快国内业气体企业的整改,推动行业集中度的提升。
首席分析师约翰丁斯代尔(johndinsdale)表示,过去8个季度,共有111个新的超规模数据中心开业,其中52个将于2020年投入使用,尽管Covid-19引发了一些后勤问题。“这证明了推动这些投资的数字服务业的持续强劲增长,特别是云计算、SaaS、电子商务、游戏和视频服务。”
《经济时报》援引PayU首席技术官shantanupreetam的话说,到2022年,超规模数据中心市场将增长到8000万美元。这是27%的复合年增长率,其中大部分增长出现在亚太地区。他还说,这场流行病实际上刺激了四分之一的超规模数据中心公司创纪录的增长。“数字增长和加速将继续保持和发展。面对这样的现实,越来越需要像我们这样的探索者和所有人接受技术和趋势,这将给组织带来竞争优势。所有这些都将增加对数据中心和云基础设施越来越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