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成就很大,但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基础能力依然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卡脖子”“掉链子”风险明显增多,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下降得过早、过快,不仅拖累当期经济增长,影响城镇就业,还将带来产业安全隐患,削弱我国经济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
因此,在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时,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更加迫切。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指出,要实施强链补链行动,把弱项和短板补齐,使得在任何时候,制造业都是支撑,都不能 “掉链子”。
仪器仪表制造业作为我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仪器仪表制造业产品门类品种已比较丰富,生产和开发能力产业体系日趋庞大,产销增幅也是高歌猛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虽受疫情影响,但我国规模以上仪器仪表制造业仍实现利润总额819.7亿元,同比增长11.6%。
在我国仪器仪表各细分行业中,国外大型企业主导了高端产品市场,但在电工仪器仪表、工业测量和科学测试仪器仪表领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诞生了一批具备竞争能力的企业。
我国仪器仪表制造业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国外的差距仍然较大,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进展缓慢;关键核心技术匮乏,低水平重复异常突出;产品稳定性和可靠性长期得不到根本性解决;大量进口对产业发展造成较大不利影响等。
在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当下,我国仪器仪表制造业如何由大变强,走上高质量发展?
“当前对‘中国制造’的数量需求已接近饱和,中国制造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取决于提供更多的创新型的产品。”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产业室主任史炜认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应由过度依赖国外设备和技术引进,逐步转变为创新主导的发展模式。
业内人士建议,仪器仪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应统筹政策和资金资源,在企业转型中,支持高端仪器仪表、传感器、工业软件和工控系统等的关键工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从而提升国产仪器仪表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