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国外近两年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国家政府,已经开始禁用人脸识别,同时诸如IBM、亚马逊、谷歌等巨头企业,也暂停或放弃了人脸识别相关业务,各方对于人脸识别态度急转直下。而在国内,不少网友也对人脸识别进校园、进小区表示抵制和反对。
这背后的原因,是人脸识别安全性堪忧,容易侵犯用户的数据隐私。大量人脸识别技术进入景区、商场、办公楼等场所,使得公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采集人脸信息的现象增多,人们的人脸数据和个人隐私越来越多的裸奔,这不管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是隐患。
那么,什么导致人脸识别安全性问题暴露呢?除了人脸识别技术本次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外,商家对于人脸识别的滥用和不负责是主要根源。今年3·15期间,央视便点名了不少企业与门店,它们普遍存在偷装人脸识别摄像头,非法收集人脸信息的问题。
基于此,要想破除人脸识别被妖魔化的问题,增强应用监管、提升技术可信、强化责任意识是关键。3月18日,中国信通院便发起成立“可信人脸识别守护计划”的倡议,计划通过标准制定、测试评估、行业自律等手段,来增进共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据悉,这一“护脸计划”主要包括四项工作内容。其一是制定人脸识别技术与应用的可信标准;其二是开展人脸识别测试评估并发布结果,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其三是跟踪监测人脸识别安全、信任问题,成员间共享威胁情报;其四是举办产业交流活动。
半导体产业协会预计,晶圆厂的设备支出在去年同比增长16%,今年预计将增长15.5%,明年则是预计增长12%,将连续3年创下新高。
在具体的金额方面,半导体产业协会预计从2000年到2022年,晶圆厂在设备方面的支出,每年将增加约100亿美元,在2022年将会达到800亿美元。
英文媒体在报道中还提到,晶圆厂在设备方面的支出,有很强的周期性特征,在一到两年的增长之后,在随后相同的时间段内就将会有下滑。上一次连续3年增长,始于2016年。在那之前至少3年增长,相隔已有近20年。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芯片行业经历了连续4年的增长。
齿轮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装备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目前国内齿轮制造主要产能主要分布在中低端产品,大部分制造企业主要配套于手动变速箱,差速器,车桥传动装置等应用领域,对于汽车自动变速器、机器人精密减速器以及高铁等高精密齿轮传动装置仍大量依赖进口。随着国家“新基建”、“智能制造”等产业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倒逼齿轮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向高端制造方向转型发展。
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装备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其产业关联度高、基础投资较大,属于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尽管中国的齿轮传动历史可追溯到3000年前,但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齿轮传动技术才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国齿轮行业的发展里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齿轮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齿轮行业在部分高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目前业已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能够满足主机配套需求的生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