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调研机构Gen Market Insights发布《人脸识别设备市场研究报告》称,2017年,中国面部识别产值占全世界29.29%的市场份额,2023年预计将达到44.59%。结合前文对人脸识别的分析,在2017年苹果X问世前,中国3D人脸识别的应用渗透率较低,随后由于技术的不断更迭而上升。
通过下文对3D人脸识别应用场景的分析,目前3D人脸识别主要应用于安防,而其中门禁考勤和智能锁的渗透率不足10%。同时考虑到2020年“非接触经济”的崛起,前瞻初步估计2020年中国3D人脸识别的渗透率达到15%,2020年中国3D人脸识别的市场规模为17亿元左右。
2018年8月,调研机构Gen Market Insights发布《人脸识别设备市场研究报告》称,2017年,中国面部识别产值占全世界29.29%的市场份额,2023年预计将达到44.59%。结合前文人脸识别市场规模15%的年均复合增速,初步假设到2026年我国人脸识别占比47%,同时考虑到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
未来随着我国智慧交通、智慧金融和智慧政务的布局,作为主要采购方的政府和国企对价格敏感性较低,3D人脸识别技术对2D人脸识别技术的替换率将持续提升,前瞻初步估算到2026年我国3D人脸识别的市场渗透率将约到33%,市场规模超过98亿元人民币。
更多行业相关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3D人脸识别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已经有多家钢企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制定未来规划和措施,宝武集团、河钢集团、鞍钢集团等公布了2021年经营计划,也离不开“绿色低碳”路径。
钢铁行业掀起“碳中和”转型大潮,多少属于意料之中的事情。接续超低排放改造的一波攻势,响应我国“碳中和”减排战略,刚刚摘帽“三高一资”的钢铁业仍是工业绿色低碳升级的排头兵和重点监管对象。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钢铁行业粗钢年产量首次突破10亿吨,在占比超过一半,而碳排放占全国15%左右。多数相关文件中都会提到,要推动包括钢铁、石化、建材、水泥等在内的碳排放“大户”进行绿色化、低碳化升级改造。
就在近两日,北方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天气让多个省市拉响了黄色预警,生态环境部部长不打招呼直奔现场暗访钢企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落实情况,并公开点名问题企业和地方。
警钟再起,钢铁行业清洁生产转型的这根“弦”还不是放松的时候。
当然,钢企响应“碳中和”战略要求也并不意味着就是承担了不可负之重。
一方面,“碳中和”与供需平衡并不处于对立立场,从整个钢铁行业上下游来看影响也是有限的,长远来看降本增效是必然结果。另一方面,“碳中和”背景下的头部企业更容易凸显优势和发展潜力,有利于提升产业集中度。
2021年两会期间,部分代表也很关注钢铁行业在“碳中和”转型进程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如全国人大代表曹志强就认为,目前钢铁行业仍面临绿色低碳发展意识不强,能源结构高碳化特征明显,技术创新力不足,产业集中度低导致能源损失严重等问题,建议钢企加快提升自身的“低碳竞争力”。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前不久的公开表态也持此观点,并承诺将按照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要求,加快研究钢铁行业行动方案,并推动和鼓励更多大型钢铁企业牵头实施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