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在实现自动驾驶关键技术国产替代方面,珠海上富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接下来,如何更好地参与汽车智能化变革,助力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的规模化落地,是该公司亟待思考的问题。
对此陈经理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秉持量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技术策略,从ADAS的底层传感器自主可控、完全国产化为切入点,持续拓展市场份额,并逐渐开始决策算法、控制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实现产品从L1-L5所必备的智能驾驶汽车功能全覆盖,更好地向安全驾驶、智能驾驶、自动驾驶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演进。
比如在超声波雷达领域,目前珠海上富正在研发新一代高级智能超声波雷达,以逐渐替代普通倒车超声波雷达成为核心产品。“我们的新一代超声波雷达将不仅仅能实现对目标物的距离探测,还可以探测目标物的形状乃至高度。”陈经理指出。
为此珠海上富正大力开展超声波雷达编码及变频方案研究和应用,以及超声波雷达介质能量穿透研究和拓展应用,包括开发第4代超声波雷达编码,开发金属、塑料等传输介质穿透探测突破方案,以赋予超声波雷达更远的探测距离、更快的系统反应时间和更强的抗干扰能力,使超声波传感器的应用进一步扩展。
在珠海上富看来,超声波雷达经过多年的发展,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眼下各家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质量控制和应用场景方面。特别是扩展超声波雷达的应用场景,将是非常有效的提升竞争力方式,比如在涉水预警、限高预警、低速前后向F/RAEB、载重预警、倒车循迹预警以及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AVP方面,均是近期可待的需求。
“不仅如此,当未来智能驾驶时代真正到来时,超声波雷达将不再局限于自动泊车等场景的应用,而是有可能与毫米波雷达、影像系统相结合作为智能驾驶的核心感知单元模组,结合高效准确的算法,甚至实现对高成本激光雷达方案的替代”。陈经理表示。
在毫米波雷达方面,基于已经量产的24GHz和77GHz毫米波雷达,珠海上富也在开发更先进的产品,包括4D成像毫米波雷达,以及用于轨道交通超长距离探测的毫米波雷达,以提升毫米波雷达的空间分辨率,实现更多型号车辆的前装量产,甚至替代部分激光雷达。据悉,目前珠海上富已经开始4D成像毫米波雷原理样机的研制,并在算法方面做了预研。
“在毫米波雷达领域,我们的整体技术策略是,在横向上完成多型号产品的开发,例如车载侧后向毫米波雷达、车载前向MRR和LRR毫米波雷达,通过优化算法和天线,实现更远距离的探测和更高精度的测角。在纵向上,除了将相关产品应用于行车辅助、驻车辅助与车内人员监控等,还将拓展至安防、智慧交通、医疗、工业等领域,通过使用多种传感器的融合,使公司的产品可以应用于更多场景。” 陈经理指出。
基于多传感器的融合,同样是珠海上富将持续发力的重点。在这方面,据陈经理透露,珠海上富现阶段正在推进的是摄像头与超声波融合的AVP DEMO功能样车开发,以及影像与毫米波雷达融合的前向FCW、AEB DEMO功能样车开发。未来,珠海上富还将基于影像、超声波雷达及毫米波雷达的多传感器融合,开发AEB、ACC等应用,甚至实现功能更为强大的系列产品,例如拥堵区域泊车、行车轨迹预判、交通拥堵巡航等,以及特定应用场景的无人自动驾驶,在距离车位1km范围内的自然需求点附近,实现用户任意召车还车。
在珠海上富看来,当前随着汽车智能化变革的持续深入,国内ADAS产业快速从起步期向成长期过渡,该领域的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尤其是近两年,诸如博世、大陆、德尔福、海拉等外资零部件巨头纷纷在华建起了研发中心,推动外资和本土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过去单纯的产品竞争,演变成了在整个产业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展开全面的竞争。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本土企业要想更好地突围,必须做好技术创新。
“因此,未来3年我们的重点工作还是进一步加大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投入,一方面建设研发中心,并为之配备先进的研发设备来加强公司的研发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引入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以及与业内前沿的企业合作,来实现技术突破,抢占市场先机,建立ADAS民族品牌。”陈经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