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 R-TECH高能智慧体是R汽车背靠上汽实力,与全球相关领域头部企业共同合作打造的,该品牌历时5年,总投入超200亿元。目前,该智慧体已推出全栈自研智驾方案PP-CEM™,构建“六重融合式感知体系”。具体而言,通过Luminar激光雷达、PREMIUM 4D成像雷达、视觉摄像头、超声波雷达、高精地图、华为5G V2X六种高精度感知硬件,R品牌汽车可实现全天候、全场景、多维度、超视距的感知能力。硕果累累的背后是其近千人自主研发团队的不懈努力。
与此同时,上汽还与众多头部供应商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除了上面提及的Luminar、华为,英伟达、采埃孚、斑马智行、微软、腾讯智慧出行等也均被上汽纳入了自己的朋友圈中。
此外,上汽还相继投资了智能驾驶初创公司RoboSense、地平线、Momenta等,以携手打造智能驾驶“中国方案”。
合作伙伴看中的其实是R汽车可预见的规模化效应。正如Luminar创始人兼CEO Austin Russell说过,在中国这一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中,上汽集团已成长为第一大汽车制造商,且在智能驾驶和电动化领域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明确智能驾驶发展战略,长城汽车也在加快在该领域的布局。通过与华为、高通等合作,并投资地平线等企业,长城汽车正不断加强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储备,且几乎是全栈自研,除了OS和芯片外其他都做。
去年12月,长城汽车正式对外发布了咖啡智驾“331战略”,即利用3年时间实现用户规模行业第一、用户体验第一、场景覆盖第一3个第一。据了解,咖啡智驾设计了包括感知冗余、控制器冗余、制动冗余、架构冗余、电源冗余和转向冗余在内的6大冗余系统,以保证安全。
不仅如此,今年2月,由长城汽车智能驾驶部门孵化出来的智能驾驶公司毫末智行还完成了3亿元Pre-A轮融资,首钢基金领投,美团、高瓴资本参投。按照规划,毫末智行将于2022 年实现盈利,2023 年在科创板上市。此外,毫末智行还收获了一员猛将,原百度智能汽车负责人顾维灏加盟毫末智行任职CEO。
同样在加速发力智能驾驶的还有吉利汽车。3月18日,吉利与韩国SK控股宣布各投3000万成立一个未来移动出行投资基金,以发掘并助力在智能驾驶、联网等领域有前景的公司。计划吸引包括欧洲银行和亚洲养老基金在内的全球投资者,基金总规模预计将达到3亿美元。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仅仅是第一步,其实SK控股看重的还有吉利在智能驾驶芯片上的技术积淀。早在2019年,吉利就已经开始布局“中国芯”战略。目前,吉利系车载系统供应商亿咖通已形成了四大序列、多款核心产品的芯片矩阵,包含:高性能车规级数字座舱芯片E系列、全栈AI语音芯片V系列、先进驾驶辅助芯片AD系列、微控制处理器M系列。按照规划,吉利系芯片设计公司芯擎科技设计的首款7nm车规级芯片将于年内流片。据了解,该款芯片名为SE1000,是一款针对智能驾舱的主控芯片。
对此,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近日在接受采访时也进一步透露,自主研发的中控芯片将会在 2023 年实现装配上车。
在智能化浪潮推动下,长安汽车也没有闲着。向上的道路上,长安汽车以技术带动产品,基于“方舟架构”,同时在智能驾驶、智能互联、设计理念、驾驶质感、安全性能等方面实现更高阶的进化,以期实现跨越。目前,长安已实现L3级自动驾驶车的量产测试。预计2025年长安汽车将形成5000人规模的开发团队,建成L4级智能驾驶的智能开放平台,实现汽车100%语音控制。
在3月1日的长安汽车直播间里,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还向外界演示了18公里超远程操控UNI-K完成垂直、平行、斜列等一系列自动泊车动作。且表示,未来,长安汽车还将深度开发APA7.0及APA8.0,实现HZP(家庭区域记忆式泊车)和AVP(远程代客泊车)。
此外,东风也联合元戎启行、文远智行、AutoX、驭势科技、国汽智联等智能驾驶企业以及众多零部件企业、高校形成智能驾驶“产学研”生态联盟,并牵头启动了智能驾驶领航项目,项目总投资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