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来,随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视觉技术产业化进程在我国加速发展,商汤科技、旷视科技等计算机视觉相关企业相继成立,进一步促进我国计算机视觉行业的健康发展。2017年,iPhone;X问世,开启了手机3D人脸识别元年,引发了众多手机厂商纷纷效仿。
2018年8月,国际调研机构Gen;Market;Insights发布《全球人脸识别设备市场研究报告》称,2017年,中国面部识别产值占全世界29.29%的市场份额,2023年预计将达到44.59%。在2017年苹果X问世前,中国3D人脸识别的应用渗透率较低,随后由于技术的不断更迭而上升。
目前3D人脸识别主要应用于安防,而其中门禁考勤和智能锁的渗透率不足10%。同时考虑到2020年“非接触经济”的崛起,前瞻初步估计2020年中国3D人脸识别的渗透率达到15%,2020年中国3D人脸识别的市场规模为17亿元左右。
3D人脸识别发展加快一方面来自于我国智能化社会建设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来自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人工智能化的浪潮下,人脸识别行业受到了资本的青睐,为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截至2020年底,我国3D人脸识别相关专利共有1387件。2011-2019年,中国3D人脸识别专利申请量呈快速上升的趋势,2019年最高申请量达318件。2020年,我国生物识别技术技术专利申请数量有所减少,为199件。
根据南方都市报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于2020年6月发布的《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在10大类场景中,最普及的场景是支付转账,67.2%受访者表示遇到过。
除此之外,解锁解密(54.1%)、交通安检(49.6%)、实名登记(47.68%)、开户销户(45.26%)、门禁考勤(43.33%)也较为普及,均有四成以上受访者在相关场景中遇到过人脸识别应用。
目前,3D人脸识别在金融领域应用场景,包括远程在线开户、在线支付认证、柜台身份验证、移动身份验证(手持终端用户移动信贷、移动保险、物流贵重物品实名制)、自主发卡机等。其中,自主终端发卡和远程开户是金融较早发展起来的应用场景。
3D人脸识别在金融系统的应用中,终端安全(支持活体检测)是目前主要的应用方向。根据银行卡检测中心(BCTC)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2月23日,共有224个项目通过人脸识别产品的BCTC检测,其中终端安全(支持活体检测)数量为114个,占比51%。
因为3D人脸识别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远程开户、在线支付认证、柜台身份验证、自助发卡机等,其主要应用行业包括银行、证券机构、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等机构。
目前各大银行已经将3D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在其服务当中,包括平安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北京银行、浦发银行;等。
在其他证券机构、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等机构有,积木盒子、江苏银行、小米金融、宜人贷、微众银行、平安易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