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营收环比增长主要得益于5G智能手机和各种物联网设备的持续增长,同比增长主要得益于5G智能手机和WiFi 6市场份额的增长以及消费电子产品销量的增长。
财报还显示,该公司第二季度的净利润为275.87亿新台币,环比增长7%,同比增长277.4%;每股收益为17.44新台币,高于上一季度的16.21新台币以及去年同期的4.58新台币。该公司表示,其净利润和每股收益环比增长主要得益于本季度营收和毛利率的提高。
2021年第二季度,该公司的毛利率为46.2%,较上一季度上增长1.3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增长2.7个百分点;营业收入为288.34亿新台币,环比增长42.8%,同比增长288.8%。
用Wendy Tan White的话来说,就是旨在利用正在进步的AI技术以及低成本传感器,打造一套让工业机器人更加经济、灵活也更易于使用的工具。
目前,Intrinsic的具体产品还没有透露,但从其目标中也可以窥见一二,Intrinsic想要从软件算法层面,把过去调教工业机器人所需的数百小时编码时间,压缩到甚至只需几个小时的程度。
Intrinsic表示,正在开发的软件和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帮助机器人通过传感器数据来感知、学习和适应现实世界,从太阳能电池板到汽车,这些软件将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和产品中工作,为数以百万计的企业、企业家和开发商释放工业机器人的创造和经济潜力。
这如果真的实现,对工业机器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质的飞跃,是整个产业的变革,所带来的影响几乎无法估量,而从Intrinsic敢于独立出来看,或许这并不遥远。
工业机器人的生产效率有目共睹,但为何这么多年来,还是仅仅用于少数行业执行有限的任务?
这主要是因为当前工业机器人的短板还很明显。一方面是成本太高,动辄几十上百万的价格,让除了少数高附加值的产业,其他使用工业机器人的性价比都不高。
另一方面,则是工业机器人程序的编写太过复杂,往往一项简单的技能,就需要专业的程序员花费数百小时来写程序。
而且即使如此,工业机器人还是只能做一些特定的工作,比如焊接两块金属等,至于更加灵巧的任务,如打磨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对工业机器人来说仍然难以做到,因为它们缺乏了解物理环境所需的传感器和软件。
此外,工业机器人通常只能在受控且不变的环境中运行,稍微有一些改变就无法工作了,它们没有能力理解和响应周围发生的事情,这又进一步限制了工业机器人的普及。
不过这些问题,随着整个产业的逐渐成熟,都有了一定的解决方法,比如各类传感器价格的降低,让能侦测周边环境的机器人开始普及;机器视觉与深度学习的进步,让机器人可以从接收到的数据中学习,并应用在另一项类似的任务之中。
Intrinsic正是有鉴于此,才相信可以利用技术的突破,重新构想工业机器人的能力,此前,Intrinsic团队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Gramazio Kohler Research合作,开发了一款4个机器手臂的系统,这4支机器手臂可协同合作将木板组成小木屋。
这表明着,Intrinsic的软件有潜力大幅度减少使用工业机器人所需的时间、成本和复杂性,在帮助解决更广泛的问题和提高商品多样性方面具有长久的潜力,并能以经济实惠和可持续的方式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