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如今的亿航是一家主要研发载人无人机的企业,其核心业务是提供空中交通解决方案,此外还包含部分无人机商演服务。看起来似乎和大疆的业务没啥重叠和竞争的地方,但其实,这都是大疆垄断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后,亿航被迫转型的结果。
在亿航成立之初,其发展方向还主要是消费级无人机,2017年的时候,其消费级无人机市场收入一度达到了千万人民币规模。但随着大疆实力的体现,亿航的消费级无人机业务遭受重大冲击,仅仅一年时间便从千万规模降到了不到200万人民币。
面对大疆的强烈冲击,亿航想要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分一杯羹已非易事。在这样的局面下,亿航只能将更多的资源用于2B业务的开拓,将注意力从消费级无人机转移到了载人级、物流级、空中巡逻和商演等无人机的身上。
公司负责人曾表示:“亿航不会在无人机市场上跟竞争对手一天到晚的去死嗑,无人机的应用还有很多,大疆只是占据了一小部分市场,亿航还有很多机会。”正是基于这种想法,亿航选择了不正面硬碰,而是采取另辟蹊径的方式,再次获得与大疆竞争的机会。
不过,即便不在同一战场之上,大疆给予所有无人机企业的强大压力,同样让亿航喘不过气起来。再加上新业务对技术研发和资金投入的更高要求,也使得亿航很难实现业务与利润的短期增长,这进一步加剧了生存危机。
据了解,自从转移业务以来,亿航便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8年和2019上半年,公司调整后的净亏损分别为5816.3万和2772.6万,占据了当期收入的87.48%、85.61%,经营面临严峻挑战。同时,曾经依靠“亿航184”积攒起来的“网红”属性,也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过气”。
鉴于此,一方面为应对短期内的发展困境,另一方为实现与大疆的长期竞争,亿航选择了赴美IPO。而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与决定,是因为当前美国占据了无人机份额的近65%,国内企业要想存活下来,就必须将目光锁定美国市场。
与此同时,美国市场份额的绝大部分也都在大疆手里,企业融资开始呈现两极分化,大疆越来越受资方认可,其他无人机企业能融资的机会则越来越少。在这样的情况下,亿航也只有赴美上市,才能从大疆手中抢得融资机会和发展可能。
综上,也算解决了我们“为什么亿航要抢占上市先机”以及“为什么大疆不争股”的疑惑。因为大疆即使不上市,依然收获着美国资方的认可和融资,而亿航如果不抢先上市,不仅将失去与大疆竞逐的机会,甚至可能因为融资问题而面临生存危机。
那么,亿航上市之后就一定能够“逆风翻盘”吗?其实也不见得!只能说赴美上市给了亿航一个获取融资、弥补当前资金短板和盈利困难的机会,究竟这个机会能不能带着亿航实现腾飞,还是一个未知数。
毕竟,当前的亿航所面对的问题除了大疆的压迫、融资和盈利困难之外,还面临着不少同行企业的激烈竞争与比拼。
比如在主要业务空中交通解决方案之中,当载人无人机短期内无法实现规模商用的情况下,物流无人机无疑是一个发展的重点。而目前,亿航在物流无人机领域除了面临众多无人机企业的竞争外,还需面对一大批电商、物流等巨头的围剿,发展难度和压力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