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此计划,今年4月29日,我国已将核心舱“天和”送入预定轨道,迈出了空间站建设的稳稳第一步。后续,我国还将实施10次航天飞行任务,陆续将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等发射升空,最终组建成“天宫”。天宫空间站将在轨道上运行至少10年,并将容纳3名航天员执行最长可达半年的任务,逐渐向国际开放。
我国自建空间站,对于各种科技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尤其是3D打印技术。众所周知,3D打印又称增材制造,是新时代的造物技术。借助3D打印技术,几乎可以造出任何形状的物品。除了在教育、医疗、文创、工业制造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外,在航空航天方面也具有显著价值,一直是领域内的“刚需”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如今被视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它将成为医疗保健领域的一股转型力量。医疗保健行业是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的领域。从慢性疾病和放射学到癌症和风险评估,人工智能已经显示了它的力量,它在病人护理的正确时刻部署了精确、高效和有效的干预措施。医疗保健领域数据的复杂性和崛起揭示了几种人工智能类型。今天,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已经进化到可以比医护人员和人类护理人员更好地照顾病人的程度。全球医疗保健市场的人工智能预计将从2020年的49亿美元增长到2026年的452亿美元,预计在预测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4.9%。
人工智能和相关技术在商业和社会中非常流行,并正在迅速进入医疗保健领域。让他们从体力劳动中脱颖而出的一件事是,技术有潜力改变病人护理的许多方面,以及提供者、支付者和制药组织的管理流程。如今,算法在发现恶性肿瘤和指导研究人员如何构建昂贵的临床试验队列方面已经超过了放射科医生。尽管医疗保健领域的人工智能在数年的时间里已经进化得如此之快,但人类仍然相信,要让人工智能在广泛的医疗流程领域取代人类,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多数人工智能和医疗保健技术与医疗保健领域有很强的相关性,但它们支持的策略可能相差很大。使用计算机与人交流,特别是与生病的人交流,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个新想法。多年来,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一直在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利用颠覆性的趋势。但现在的变化是人类干预的消失。21世纪的技术无需键盘、鼠标和显示器就可以直接与人类交互。人工智能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病人、医生和医院管理人员的生活,取代了许多耗时、劳动强度大的工作。
显然,人工智能对简化医疗设施的影响已经走出了医院的大门。现在,许多医疗保健公司也开始采用技术,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以解决日益增多的医疗保健问题。尽管现在已经足够迷人,让人感到敬畏,但未来预计将以更复杂的方式展开。想象一下,能够分析到诊所就诊的患者、处方药物、实验室测试和执行的程序的数据,以及卫生系统之外的数据,如社交媒体、使用信用卡进行的购买、人口普查记录、包含有价值的健康信息的互联网搜索活动日志。这就是我们即将进入的未来。不幸的是,伦理问题嵌入其中。但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隐私概念也将随之发展,以创造更安全的医疗体验
太空探索充满重重困难和严峻挑战,人类走向深空需要关键设备和装置,这些都离不开3D打印的助力。3D打印具有成本低、精度高、效率快等明显优势,其所打印的关键部件应用到航空航天领域,不仅能够降低太空探索的成本和难度,同时能够更大程度保障探索安全性。自2014年以来,各国已将3D打印部件视为标配。
据了解,在我国天和号核心舱的打造过程中,也用到了3D打印技术。西安铂力特是国内金属3D打印设备装机规模最大的企业,其便是服务天和号核心舱的数家企业之一。公司的3D打印零件产品不仅被广泛应用于空间站和卫星之上,同时还参与了此前的C919大飞机、高推比航空发动机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作用不可小觑。
基于此,我国空间站的不断建设和发展,对于国内3D打印技术和企业来说,可谓提供了重要发展机会和平台。当然,两者更确切的说是相辅相成!一方面,3D打印通过自身价值发挥,助力了空间站建设的稳定开展和加速实现;另一方面,空间站也为3D打印发展带来了用武之地,此外也为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