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市场,工业机器人作为实现自动化生产的终端设备,在制造升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工业机器人的价格下降、性能提升、应用领域扩大,工业机器人行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
从工业机器人价格方面来看,1996年到2020年间,我国工业机器人进口均价已经由4.76万美元/台下降到1.57万美元/台,工业机器人价格不断下降与制造业工人工资不断上升之间形成的剪刀差正在不断缩小,考虑到工业机器人代替人工所带来的效率和安全性等方面的提升,目前机器换人已经具有了较高性价比。
在本轮疫情中,可以从各企业去年年报中看出,制造业龙头企业自动化水平较高,在复工中展示出较大优势,疫情短期影响过去之后,势必会促进机器人自动化的进一步应用渗透,会在较长时期内促进制造业自动化率提升。整体而言,机器换人长期趋势不会改变。
物联网(AIoT)有望成为我们经历过的最激动人心的技术发展之一。事实如此,到2024年AIoT可能会成为一个价值3万亿美元的产业。
作人工智能(AI)和物联网(IoT)的融合,AIoT代表了一种交付AI的新方法,即将AI移出数据中心并将其直接嵌入到我们周围的各种设备中。
这种交付AI的方式几乎改变了每个行业的游戏规则,包括智能家居、医疗保健、运输、制造业等等。技术的可能性几乎是无限的,从智慧城市中的交通监控和安全再到医疗保健中的远程患者监控以及智能家居中的真正个性化场景体验。最令人兴奋的部分是,我们甚至可能都没有想到过我们社会中最强大的AIoT实现。
《中国成长型AI企业研究报告》是英特尔和德勤以及深圳人工智能行业协会为进一步推动AI发展,对数千家AI企业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和实地走访,对中国AI快速发展型企业的发展特点、投融资变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不同区域和城市的相关政策和产业现状、生态圈构建、技术发展趋势、以及企业发展建议等进行了全面的系统性研究并得出了多维度的、全面的研究结果。
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融资金额再次创下佳绩,达到1748亿元,相比2019年同比增长73.8%。整体来看,A轮以前的初始轮的投融资数量明显减少,资金不断向B轮及以后轮次的成熟企业集中,其中,智能制造和智慧医疗是投融资数最多的两大细分领域。
另外,截至2021年4月,中国成长型AI企业数量达到4484家,占到了所有人工智能企业的89.4%,其覆盖的产业领域日趋全面,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活跃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中国成长型AI企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报告同时分析,中国成长型AI企业有五大特点,其中,其创业门槛较高,多由AI技术人才和积淀多年行业人才结合组成,并且深耕垂直细分领域,可以更好地适配场景需求是他们的明显优势。同时还发现,早期阶段借助孵化器、加速器的AI公司的创业资源是可以更加迅速发展壮大的。
在当前的机器人应用中,手工示教仍然主导整个机器人焊接领域,示教器是进行机器人手动操纵、程序编写、参数配置及监控用的手持装置,也是最常见的机器人控制装置。但传统手工示教缺乏外部信息传感,灵活性较差,需要操作人员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而且编程过程中需要机器人停止工作,因此编程效率较差。
与示教编程相比,离线编程可以减少机器人工作时间,结合CAD技术达到简化编程的效果。目前焊接机器人编程方式将从手工示教过渡为离线编程。
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在作业时需与人类保持安全距离,以免人类受到伤害。目前人机协作的安全控制方案基本可分为基于外部监控的外部控制系统方案和给予机器人本体设计的内部控制系统方案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