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监控在GPS车辆跟踪中的应用现状有点过时。尤其是当你把它与静止的视频监控和它能提供的机会相比较时,比如人脸和物体识别。在黑暗中传送彩色图像的技术在安全行业正变得越来越流行。摄像机如何确保在暴雨、降雪、大雾或烟雾等恶劣条件下的能见度?他们使用热成像来测量热量来产生图像。
在现在的远程信息技术中,在大多数情况下,视频监控意味着对连续的一切进行琐碎的视频记录。它在运输上不太管用。要处理成百上千个摄像机拍摄的数千小时的视频记录几乎是不可能的。用户需要在特定时刻获得特定事件的一段视频。
移动通信网络在不断发展,但目前的网络容量仍不能为视频的正常传输提供足够的通道。5G网络可能成为这方面的游戏规则改变者。全球正在积极建设的第五代网络(具有更大的带宽和更低的延迟)的能力,可以为远程信息技术视频监控注入活力。用户希望一个不间断和稳定的连接到他们的舰队相机系统,无论季节,天气,或一天的时间。
低能量蓝牙(BLE)是一种无线数据传输技术。BLE的目标是在医疗保健、健身、安全和家庭娱乐行业的新应用。它作为一种技术在不断发展,为无线传感器制造商提供了新的机会。BLE与其他技术相比具有远程传输、传感器数量不断增加、网络部署简单等优点。该标准的多功能性有助于数十种新型传感器和设备的出现。
联网物联网设备的数量在不断增长,这就是2G和3G网络超载的原因。解决方案是使用4GLTE-M网络。它是物联网设备的一个特定的LPWA网络选项。4GLTE-M网络满足了物联网网络的基本要求——低功耗、远程。第二个原因是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宣布将关闭2G/3G网络。例如,德国希望今年关闭3G。
这对设备制造商意味着什么?他们将不得不修改他们的产品组合,增加新的、先进的设备来支持新一代网络。这些设备将帮助企业利用下一代网络提供的所有机会。
“生态驾驶”是一个旨在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车队、控制车辆并确保员工安全的概念。从本质上讲,一个环保驾驶的解决方案是收集司机如何操作雇主的车辆的信息。环保驾驶帮助公司了解司机何时加速,何时刹车,何时粗心使用汽车,何时零部件磨损。保险公司现在也对生态驾驶非常感兴趣。他们正在使用来自传感器的数据进行风险分析和事件调查。
但生态驾驶的真正未来是大数据。追踪器越先进,它们能收集的数据就越多,未来就能基于这些信息创造出更智能、更有效的服务。自动驾驶或智能道路基础设施将在2021年成为现实。
近几年,智能互联是汽车行业的热词,有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L2级智能网联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15%,而随着更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逐步进入到实验甚至是量产应用阶段,智能网联技术的使用率未来必然还将呈现出直线攀升的态势。毫无疑问,中国的汽车智能化、网联化进程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越来越强大的辅助驾驶、智能导航、远程控制等功能已经陆续实现了大规模的车载应用,指纹解锁,刷脸开门,声控识别,身体状况检测等技术在汽车领域的普及度也越来越广,让终端消费者的用车环境和驾乘体验都有了质的提升。但必须指出的是,我们在享受以上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着个人信息更容易泄露的风险。当前的汽车产品上,摄像头、雷达等各类智能传感器的应用量暴增,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汽车数据会被大规模地收集、使用,汽车安全领域也随之多了一个新的课题——汽车数据安全。
特别是最近一两年,接连出现的智能汽车用户信息泄露事件,把汽车数据安全问题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据Upstream Security此前发布的2020年《汽车信息安全报告》显示,2016年至2020年,四年时间里汽车信息安全事件的数量增长了605%,其中仅2019年公开报道的针对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攻击的事件就达到155起,较之于2018年的80起增加了近一倍。
而且因为汽车早就是一个全球化的产业,跨国生产销售是常态,换言之就是跨国的数据收集传递是常态,这种情况下,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关系到的不仅是用户安全,甚至不止是汽车产业的安全,而且还关系到了国家安全。任何事情涉及到了国家安全层面,都不可能再是小事情。
5月12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下称网信办)表示,为加强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保护,规范汽车数据处理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这也是4月29日工信部发布征求《信息安全技术网联汽车采集数据的安全要求》标准草案意见的通知之后,短时间内国内又一个关于汽车数据安全的重要管理办法。本文开篇提到的多家外资车企近期纷纷加强在华数据安全保护的举措,也正是对以上行业新规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