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汽车会越来越智能是大势所趋,数字化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是不可逆的潮流,在此背景下,通过汽车上的相关智能设备收集、传输、解读用户信息、路面信息等,也同样是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么问题也就出现了,要如何才能保护汽车数据安全呢?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智能汽车领域发展迅速,但只有在明确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前提下,行业才能健康发展。换言之就是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
用户数据和行车数据被车辆的网联模块收集并通过移动网络传输到车企的数据库进行存储,目前看来这是一个完整的汽车数据收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什么样的数据可以被收集?被收集的数据传输时的安全性要如何保障?被收集的数据可以作何用途?
什么样的信息可以被收集?很简单,国家针对个人信息安全有专门的立法,一个基本的原则是——使用公民个人信息应遵循“最小必要”原则。《征求意见稿》也指出针对个人信息,用户有知情权和同意权,也就是说个人信息愿不愿意被收集,应该是用户而非厂商决定。崔东树对此表示,《征求意见稿》中个人权益保护和数据安全保障是给运营者划定红线的依据,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给予行业发展空间。
被收集的数据安全性如何保障?首先是传输安全,数据传输过程中的监管、整治等都有不小的难度,特别是跨境传输,解决问题的难度更大且影响长远。《征求意见稿》中指出,重要的汽车数据应依法在境内存储,确需向境外提供的数据,应当通过相关部门组织的出境安全评估后才可以传输。其次是要如何保障这些数据是完整且真实的?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企业具备相应的数据安全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加严谨的行业制度,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管和审查。
被收集的数据作何用途?《征求意见稿》中指出,汽车收集的相关数据只能用于方便用户使用、增加车辆电子和信息系统安全性等目的。同时还需要提供生物特征的替代方式,如删除可识别自然人的画面或对画面中的人脸进行局部轮廓化处理等。
汽车安全无小事,汽车数据安全同样如此。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曾给出过建议,可将智能汽车的联网安全防护体系纳入车辆生产、销售和服务体系中,并逐步形成强制性要求,像汽车安全带一样,列为汽车安全的标配。
未来,汽车数据安全保护会不会成为行业强制标准目前还不得而知,但相关管理制度的完善已经逐步提上日程。在多方协同的前提下加速标准法规的制定、提升监管检测力度、强化汽车网络安全会是未来保障汽车安全的一个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