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通过SPAC模式上市已成为激光雷达公司上市的主要方式。究其原因,一方面,受疫情影响,包括激光雷达在内的诸多烧钱行业面临资金链断裂与融资难、融资贵等困境。另一方面,对想要IPO或者直接上市的私营公司而言,其将面临更高门槛。换而言之,SPAC上市所需时间短、成本低。最重要的是,SPAC上市能绕过SEC的审核。
这样看来,在世界金融市场持续不稳定的大背景下,在技术门槛高、竞争激烈的细分科技领域,激光雷达初创公司通过SPAC上市,从而更快拿到资金也不失为一种看似可行的途径。毕竟,只有快速获取资金,初创公司才能为产品研发提供经济支撑。很大程度上,直到激光雷达实现量产装车,激光雷达初创企业才能“回血”,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之前通过SPAC上市的激光雷达公司尚未改善财务状况。以Velodyne为例,公告显示公司2021财年第一财季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净利润同比暴跌至-4081.70万美元,营收为1772.60万美元。
同样地,Lminar一季度经营状况也呈现巨额亏损:其GAAP净亏损为7590万美元,而去年同期的GAAP净亏损为1560万美元,亏损显著扩大。
另不难预料,上述激光雷达公司的股票在经历昙花一现的高潮后,便一路走低,如今又几乎回到发行价的水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虽然通过SPAC上市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粮草”,但是企业尚未解决持续亏损的本质难题。显然,激光雷达初创公司正处于上升阶段,团队扩张、技术研发和生产设施建设都需要继续“砸钱”。只不过,如果激光雷达的市场不如预期,之后大概率会对上述企业产生负面影响。未来几年内上市公司若不能实现盈利,甚至面临退市风险。
对此,有业界大佬预测,激光雷达行业将出现整合/崩盘,特别是那些已经上市或计划通过与空白支票公司交易上市的公司。今年早些时候,Cruise首席技术官Kyle Vogt在推文中表示,“激光雷达初创企业的潜在市值基于‘期望中的营收’计算而来,而这样的未来营收又是来自高度重叠的潜在收入,并没有给未来预期打什么折扣(以贴合现实情况)。”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基于激光雷达是开发自动驾驶汽车的必要条件。当然,“视觉方案”的忠实拥趸马斯克不在其列。他甚至曾经公开表示:“傻子才用激光雷达。”
就在上周,特斯拉宣布,该公司为北美生产的Model 3和Model Y将不再搭载毫米波雷达。这意味着,在此之后生产制造的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将仅采用基于摄像头的系统驱动Autopilot和FSD。
实际上,关于自动驾驶环境感知的技术路线一直存在分歧,即以摄像头为主还是以激光雷达为主?就现状来看,这两种自动驾驶环境感知的技术路线各有利弊。特斯拉选择的摄像头视觉系统,属于被动视觉,对环境光照的依赖比较大,且存在目标检测与SLAM较不可靠等问题,但是成本低。与之相比较,激光雷达则属于主动视觉系统,目标检测与SLAM比较可靠,但其主要缺陷是成本高昂。
不过,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基于成本以及消费者需求考量,未来自动驾驶技术路线将更为复杂,激光雷达VS摄像头的技术分歧仅仅只是开始。
甚至连自动驾驶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雷达传感器,至今仍需打上问号。从某种程度上而言,4D毫米波雷达与激光雷达性能差异不大,且商用程度几乎处于同一水平,但是前者价格更低。试想,如果激光雷达的价格迟迟没有下降,而更高性能的4D成像雷达开始涌现市场,人们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再者,现在激光雷达的路线也呈现多样化趋势,虽然长远来看纯固态是大势趋,但是现阶段行业仍处于机械式、混合固态、纯固态等多种技术路线并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