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背景下,我们该如何保护电信基础设施呢?智能制造网认为,需要从防、管、治三方面入手!
所谓防范于未然,面对威胁和风险,防范永远是首先应采取的措施。只有将危险扼杀于摇篮之中,才能最有效的减少甚至避免损伤。对于电信基础设施保护来说,也需要从防范开始做起。那么,如何“防”呢?这就需要依赖于对各方意识的培养以及对设施的日常巡检了。
通过对行业企业、普通民众的意识培养,增强各方对于电信基础设施重要性的认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电信基础设施的防范保护作用。毕竟,很多企业和个人是由于缺乏电信基础相关知识才无意中破坏了设施,而借助宣传、科普等手段,能够减少类似原因的事故。
正在进行的医疗卫生事件突显了物联网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根据数据和分析公司GlobalData的数据,到2024年,按收入计算,全球物联网(IoT)市场的价值将达到1.1万亿美元,高于2020年的6220亿美元和2019年的5860亿美元。
在大流行期间,几个物联网使用案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采用,包括用于监测办公室占用水平的传感器。尽管入住率监测一直是大楼经理口袋里的一项宝贵工具,但围绕疫情和社交距离的规定和义务已经使其成为必要。
与此同时,日常巡逻和检查也能及时发现电信基础设施存在的隐患和风险,不管是针对人为因素还是自然因素,也都能起到很好防范作用。不过,过去行业普遍依赖于人防,可能存在效率低、有盲区、效果差等不足,未来在无人机、机器人等发展下,可能还需融入技防。
了解哪些房间最繁忙有助于建筑经理安排最佳清洁时间。这不仅可以增强卫生和健康,还可以帮助清洁团队更有效地利用他们的时间。了解使用最多和最少的区域可以确保清洁更加集中和有效。例如,不是按照设定的时间表清洁浴室,而是可以在特定数量的人使用该区域后进行清洁。
智能入住不仅仅是了解办公空间中有多少人;访问实时和历史数据,使建筑经理能够了解员工在哪里以及他们如何使用特定空间。
从长远来看,比即时的社交距离需求更重要的是,访问准确的入住数据有助于公司就真正需要多少空间做出明智的决定。这在大流行期间变得尤为重要,因为许多公司正在实施交错的员工时间表并分配交替工作时间以限制任何特定时间办公室的人数。凭借关于平均利用率水平的历史占用数据,公司可以相应地创建基于时间的分配以及有关重新分配空间或缩小规模以节省成本的明智决策。
当然,防范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难免存在漏洞可能,因此还需加以监管和治理。近年来,我国就已出台多部有关电信基础设施保护的法律,通过法律手段对相关破坏行为进行约束和打击。据悉,破坏电信基础设施将承担民事、行政及刑事等多重责任,最高可处7年徒刑。
而有了法律的保驾护航,执法能力也需同步跟上,这同样可以借助机器人、无人机等的力量。面对电信基础设施遭到破坏,智能技术和装备可以在取证、搜查、分析、决策等方面予以人们帮助,从而协助有关部门更好执法和处理,大大增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效率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