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应用成为我国全新关注的焦点。在2020年,我国特别将“拓展5G应用”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速“5G+”探索发展。而今年4月份,工信部再度起草编制《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对5G应用进行具体行动和目标规划。
其中,在行业融合应用深化行动中,工信部特别强调了要不断推动5G与无人机的融合发展。那么,5G对于无人机来说究竟有何奇效呢?5G与无人机的结合又意味着什么呢?缘何要推动“5G+无人机”应用呢?其实,这是因为5G对于无人机具有巨大赋能作用。
众所周知,5G具有高速率、低延时、大容量的通信特点,能够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安全,从而增强无人机功能,深化无人机应用。有了5G加持,一方面无人机能够落地的场景将变得丰富;另一方面,5G产业的扩大也将带动无人机需求增加,催生更多新应用。
相反,由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提供支持的网络服务连续性变得必要。此类网络连续性服务提供预测性自动化和可操作的抢先洞察,能够在网络异常影响整体网络性能以及依赖该网络的潜在业务关键用例之前自动定位和修复网络异常。
在这一点上,许多运营商明白需要在他们的网络中实施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工具,以帮助提高性能和运营效率;然而,讨论中仍然存在两个经常被忽视的关键要素: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工具需要人为指导;以及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共同创造的重要性。
AI和ML本身无法提供可操作的结论,因为它们缺乏对业务目标或技术意图的理解。相反,这些技术必须以人类的能力和知识为基础。人工引导的机器学习利用AI/ML算法和人类智能来发现知识并学习不同任务的模式,例如解决复杂网络中的异常。人类提供指导、偏好或反馈,使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不断调整和定制算法的确定性规则。
保留AI和ML的人为因素可以提高从数据中得出的结论的准确性,并且根据这些技术的一些用户的说法,已经证明其效率是自学ML和AI的两倍。
此外,服务连续性解决方案应围绕客户的特定痛点构建。为实现这一目标,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需要合作并共同创建用例,以便供应商可以生成适当的算法来最好地满足服务提供商的优网络需求。
利用人工引导的AI和ML并与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创建的服务连续性解决方案将通过减少识别和修复问题所花费的时间为运营团队带来显着收益,使服务提供商能够提供高水平的服务网络性能,而无需增加运营和管理人员,即使他们的网络不断增长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连接需求。
同时,5G还能加速无人机市场转型。当前,无人机市场正不断从消费级应用向工业级转变,包括物流、安防、巡检、植保等领域,对于无人机的网络通信要求极高。而5G刚好能弥补4G宽带、时延和干扰协同等方面不足,让无人机在工业领域应用更加高效和稳定。
除此以外,5G的融入还能有效增强无人机安全保障。一直以来,无人机应用为人诟病的一大毛病就是安全问题,扰航、窃密、伤人等事件层出不穷,令人头疼不已。基于此,5G商用步伐的加快,能够为无人机技术防范带来福音,同时也能够助力监管网络的完善。
5G对于无人机产业发展来说价值不浅,通过三个方面的赋能,5G能够助推无人机强势起“飞”。截至2019年,我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已经来到21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同时企业和产品分别达到7000余家与40万架,可以看出发展态势和趋势十分迅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