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动汽车高速增长,动力电池回收工作越来越受关注。有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约20万吨,预计到2025年动力电池退役量将接近80万吨。此外,光大证券今年3月研报认为,三元与磷酸铁锂电池回收在2030年将形成千亿市场规模。由此,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的蓝海正在到来。
企查查数据显示,2020年是我国“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注册量的高峰期,全年新增2579家,同比增长253.3%;今年上半年新注册了9435家,同比增长2611.2%。从各季度的注册量来看,今年二季度的注册量是5683家,环比增长了51.5%,保持着强劲增长趋势。从省份分布来看,上半年山东省以1750家企业超过其他省份,其次是河南、江苏。整体来看,目前我国现存“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共1.5万家。
对自动驾领域而言,2021年是上市“在路上”的一年:Waymo、Aurora和小马智行奔着上市的目标而去,智加科技宣布计划纽交所上市,图森未来已于4月在美上市……
在资本狂热的大背景下,对于尚无造血能力的自动驾驶公司而言,谁也不敢在这场上市潮中停下脚步。一方面,上市能够快速收割资金,且能够为后续的募资渠道做铺垫;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自动驾驶公司的商业化进程。
除了登陆二级市场,自动驾驶企业持续获得资本加持。根据企查查提供的数据(国外市场不完整),今年上半年,自动驾驶领域的投融资事件共计69起,披露的投融资总金额超652亿元。根据企查查的统计,其中获得融资次数较多的品牌有地平线、图森未来、纵目科技、智行者;获得披露融资金额最多的品牌是地平线、滴滴、momenta、智加科技。
海外市场,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头羊”们也为2021年定下“竞争激烈”的基调。6月16日,Waymo宣布在第二轮外部融资中筹集了25亿美元。2020年,Waymo完成其首轮外部融资,融资金额为30亿美元。
再来看另一位老大哥Cruise今年上半年的成绩——该公司开年就获得微软20亿美元的投资,估值一举飙升至300亿美元。4月,其在新一轮融资中获得沃尔玛等公司的额外投资,总计27.5亿美元。这意味着,2021年以来Cruise和Waymo的你追我赶,更加激烈。
显然,随着以Waymo为首的“领头羊”开启了针对于外部投资人的融资模式,加剧其他自动驾驶公司融资困难的问题。一方面,在可以自由选择的情况下,投资人更愿意投资盈利预期更好的“领头羊”;另一方面,时间越往后,自动驾驶领域需要的资金、投资人都会越来越多,只是能够投得起的投资人会越来越少。
前几传统制造商和科技公司都在寻找合适的自动驾驶公司进行投资。而现在,则完全处于买方市场,头部效应已经显现。只不过,自动驾驶领域本就是一个资本密集型战场,没有雄厚的资本支持,难以为继。
一边是自动驾驶公司加快上市融资的步伐,另一边是互联网巨头在自动驾驶领域加深布局。
根据德勤的“中国汽车产业链微笑曲线”,整车制造处于价值较低部分,自动驾驶软件及相关配套的通讯运营服务、高精地图服务、出行服务则属于价值较高部分。显然,互联网公司也想拿下自动驾驶这块蛋糕。
日前,零壹智库发布了2021年自动驾驶专利排行榜。统计数据显示,进入前10的企业分别有百度、华为、大疆、吉利、腾讯、博泰悦臻、滴滴、小鹏汽车、奇瑞汽车和比亚迪。其中,互联网科技公司占了5家名额,传统汽车厂商3家。从专利角度来看,互联网科技公司在自动驾驶领域具备分蛋糕的资本。
6月17日,百度Apollo与ARCFOX极狐共同发布新一代量产共享无人车Apollo Moon,双方预计在未来3年落地1000台共享无人车。
同样也是在上个月,在2021全球智慧物流峰会现场,阿里巴巴CTO兼菜鸟CTO程立透露,阿里正在研发无人驾驶卡车,达摩院和菜鸟已启动公开道路无人物流卡车定义与研究。这意味着,阿里在无人驾驶的路径上,正从低速走上高速,从半封闭园区场景走向开放道路。
当早已入局自动驾驶的百度和阿里向纵深发展,像字节跳动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也迈出第一步。3月,曾有外媒报道称字节跳动投资无人驾驶技术公司轻舟智航,规模达数千万美元。这不仅体现字节跳动在自动驾驶领域首次出手,也意味着中国互联网巨头全部进军自动驾驶领域。
彼岸,随着微软于年初投资Cruise,美国四家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苹果、微软、亚马逊和谷歌),都已在自动驾驶领域完成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