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一个微妙的趋势变化,以前大家都想着卖产品,现在大家都慢慢地在做一些应用案例的集成。供应链层面,硬件厂商与软件供应商的合作与渗透愈加明显,比如高通对维宁尔软件业务的收购。”虹科电子CEO陈秋苑日前在接受盖世汽车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近几年来高通虽然在汽车领域持续发力,但一直没有很好的突破。对他来说,联合“朋友圈”开发横向平台以推动创新,是其挤入竞争圈的一大机会,而维宁尔正是一个好选择。据了解,维宁尔深耕汽车视觉、自动驾驶算法多年,将高通的汽车解决方案与维宁尔的辅助驾驶资产结合在一起,相当于在一个硬件上面注入灵魂和大脑,这将加速高通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研发进展,实现软硬件闭环。
这其实也与虹科的发展路径不谋而合,“我们看到整个汽车产业产品的需求在发生变化,所以虹科的价值就慢慢凸显了出来。”陈秋苑直言,从硬件资源整合商的定位到产品融合,服务协同,虹科电子旨在赋能技术落地。“我们拥有国内外中高低端多种软硬件资源,理解客户多元化需求并将适配的产品组合在一起进行本地化落地,以给到客户更全面、更具参考意义的选择。客户买到的也不只是一个硬件产品,而是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以与IBM的合作为例, IBM是非常想进入汽车行业的,因此他找到虹科,希望能与虹科互相赋能,通过虹科将其平台带到主机厂面前。陈秋苑说到,“我们在IBM的平台里面整合了我们的经验、算法,使其可以广泛应用在金融、汽车、医疗等行业。事实上,深入了解客户应用并把它落地下去,使其产生经济效益,这就是虹科的价值所在。”
而对于客户来说,其实也更倾向于选择“一站式服务”,因为磨合得越久的合作伙伴,越了解其产品及需求的发展,彼此的信任度及团队配合度也越高,这其实能节约不少时间和精力,对于已经在圈子里闯荡了26年的虹科电子来说,这也是一大核心优势。
“我们现在大概有近70%的营收来自于国内外合作伙伴的方案,30%的营收是我们的系统集成、咨询和开发服务等。”陈秋苑表示,“在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基础的情况下,客户知道你有软硬件整合落地上的能力,他肯定也愿意试试你的更多创新的方案,毕竟你是最懂方案本身的应用场景以及经济效益的人,这样我们项目的价值也就越高,与客户的联系也愈加紧密,渗透率也越高,这其实是一个良性循环。”
而在技术落地的背后,是团队的全力支撑与配合。目前,虹科电子在上海、北京、台湾、香港、美国硅谷均设有分公司,团队总人数已超过100多人,其中近80%都是研发人员。除了现有的西安、成都办事处外,虹科电子还在积极筹备韩国、日本等办事处。预计三年内将发展到250人,重点在于开发人员和实施人员。
基于传统的CAN、LIN汽车总线业务,虹科电子持续拓展业务范围,积极引入培训、测试服务等。目前,虹科电子已拥有完善的产品矩阵,除了车辆总线业务外,还有车载以太网技术的数据采集、监控和分析,以及针对ECU、针对车载网络的仿真建模和测试服务,并陆续拓展了HiL测试、频谱测试、自动驾驶数据记录仪、激光雷达、车载天线等产品线,持续突破技术高地。
可以说,正是通过这些储备,虹科电子成功渗透到了汽车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目前,虹科自主研发的EOL测试软硬件系统也已经在业内完成多次安装和测试。
此外,依据产业发展趋势及政策引导,虹科电子车辆网络事业部的业务也正围绕着ADAS和新能源汽车板块聚焦。这个时候其实也是在做加法,因为需要整合这两个方向在研发阶段所需的一些测试工具、性能评估工具等,以保证100%交付以及不同产品间的兼容性及适配。
当然,做大做全向来不是虹科电子的目的,做精做深才是虹科的追求。在做加法的同时,虹科电子也在持续做减法,淘汰掉本身质量有问题的、无优势的、不适用于中国的产品和方案。
而汽车产业向来不缺资本和探索者,难的是从头寻找商业出口。虹科基于出众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及本地服务的落地性,已牵手不少合作伙伴。据虹科介绍,在汽车产业中,国内已有2600余家主机厂、零部件厂商与其达成合作,蔚来、小鹏、吉利、博世、大陆等都是其重要客户。
尤其是新造车,相比于传统车企,他们对新技术更为敏感,视野更宽,落地执行力也更快,因此虹科与他们的连结也更为深刻。例如近年来在新能源方向攻势很猛的蔚来汽车,他们就基于虹科的CAN和LIN工具做了很多整车网络仿真测试台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