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普及率越来越高,消费者用户需求已经趋于个性化,并且对汽车更新换代的速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陈文越看来,滑板底盘可以把车身和底盘分开设计,迭代的时候可以利用不同的车身进化底盘或者用原来老底盘进化新车身,这样产品开发会相对迅速、敏捷。
PIX创始人喻川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滑板式底盘很受车企青睐,因为它可以让车企能够大幅降低前期的研发和测试成本,同时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实现新车型的批量生产,从而加速实现盈亏平衡。”
与此同时,其给出一个关于节省成本的例子——假如过去车企一个车型的开发要卖 20 万辆车来回收成本,在滑板式底盘的基础上,由于多车型共用底盘,单一车型卖 5 万辆车就可以实现盈亏平衡。
总结来看,滑板底盘的优势主要体现在:1.上下车体独立开发能够降低成本,缩短研发周期;2.滑板式底盘平台能适配多种不同的车型,迅速满足多元化车型需求;3.底盘的高度集成化,为上部车舱保留更多空间。
既然滑板底盘如此具有吸引力,为何在过去的时间里没有成为主流主机厂的选择?
显然,概念很美好,实现起来具有一定难度。
首先,底盘标准化难。从理论上来看,滑板底盘可以批发给不同的车企,车企能够在这个底盘基础上打造出不同的车体。但是,不同的品牌、不同的车型真的能用一样的底盘么?如果我花20万买的丰田和别人花70万买的奔驰共用底盘,我和丰田厂家倒是不介意,但是很难说奔驰车主和奔驰主机厂也不介意。
说到这里,估计会有读者说“可以根据不同的车型定制不同的底盘”。那么算上额外花费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专业的底盘供应商还有多少优势可言?
其次,目前业界普遍认为滑板底盘可以提供给第三方,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于主机厂而言,底盘能外包吗?作为汽车重要的组成结构,底盘系统能和发动机以及变速箱并列为汽车核心“三大件”就知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连这么重要的技术产品都外包给第三方,主机厂还能守住自己的“灵魂”么?
退一步说,主机厂原本也有与底盘相关的业务,如果选择底盘外包,这些原有的团队和技术储备要怎么处理?
抛开技术开发中面临的难题,想必行业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质疑声,不过当下还没人能给出标准答案,只能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就滑板底盘实现的难度,通用汽车内部人士在接受盖世记者采访时谈到,也许大的障碍是集成现代EE(电子和电气)架构。在他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大多数平台共享项目通常在EE架构上遇到困难,而不是在机械方面。
但是不得不承认,如果有一天包括滑板底盘在内的标准化底盘真的到来,那么对于整个汽车行业而言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方面,深耕滑板式底盘的企业,可以扮演Tier 0.5,帮助车企搞定重要、但是跟用户体验并不直接相关的领域。这意味着,滑板底盘可以让企业解放手脚,去做更多产业链尝试,打造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在跨界造车不再成为“新闻”的今天,滑板式底盘能够让原本没有造车基础的新造车企业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