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传感器吹响传统显微镜革命号角

   2022-03-11 工业品商城98
核心提示: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技术也一直在进步,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电子皮肤、智能纹身等更轻薄的贴片化产品崭露头角,虽然仍处于发展和商用的初级阶段,但已经可以预见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智能可穿戴设备向更轻薄便携发展的另一个方向是智能服装。比起需要格外佩戴的产品,与贴身衣物的结合可以使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存在感更弱,
       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技术也一直在进步,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电子皮肤、智能纹身等更轻薄的贴片化产品崭露头角,虽然仍处于发展和商用的初级阶段,但已经可以预见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智能可穿戴设备向更轻薄便携发展的另一个方向是智能服装。比起需要格外佩戴的产品,与贴身衣物的结合可以使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存在感更弱,而且可以连网的服装能做的也不只是监测人体生理信息。
  从2015年起步的智能服装目前已经有了多款开发成功的产品,然而现有的智能服装实现的形式仍然只是将微型传感器或者电极附加到衣物上,本质上与贴身佩戴的智能可穿戴装备并无不同。对于智能服装来说,这种形式只是起步,研究者追求的是用特殊的纤维作为电极织入服装中,使监测装备与服装可以完全融合成一个整体。
    光影交织中,立于幕布前小小纸片人呈现出别样视觉冲击。皮影,坊间艺术,光影下的传奇。近年来,皮影文化虽然逐渐淡出现代生活,但文化和科技一脉相承。皮影为科研人员探寻光影显微世界提供丰富灵感。
  在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杨程看来,细胞就是皮影,成像芯片则是幕布,光影将细胞投影到芯片上,芯片分辨率越高,捕捉的图像视野就越大,就能看到更加细微的细胞。这也是显微成像系统的构成原理。近日,杨程团队将成像芯片器件像素尺寸从1微米降低到500纳米,像素规模从100万增加到4亿。这一成果耗费了整整十二年。
  四百年前,显微镜诞生,微观世界从此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中,挣脱了200微米的肉眼可见禁锢。然而传统光学显微镜通过目镜和物镜,两次局部放大目标物体,进行观察或者成像芯片记录。观察视角被光学放大区限制,陷入一种放大倍数越大,观察视角越小的死循环中。
  图像传感器吹响传统显微镜革命号角。图像传感器将光学图像转换为电子信号,广泛地应用在数码相机和其他电子光学设备中。CMOS图像传感器(CIS)作为市场主流,采用CMOS工艺,工艺成本较低,具有高帧频、高动态范围、低噪声等优势。另外,CIS的阵列架构为每个像素独立,各像素单元之间无相互影响,工作速度快、成品率较高。
  但因为CIS的单元像素由一个二极管和三、四个晶体管组成,像素尺寸缩小,信噪比无法满足成像需求,图像传感器技术无法化解信噪比和像素尺寸间的矛盾。
  对于投影显微成像来说,分辨率直接受限于成像芯片的像素尺寸,视野则受限于芯片的像素规模。因此,解决芯片器件的尺寸、像素不能同部提升的问题是首要目标。
  研究团队从结构设计,像素串扰、保持信噪比等入手,研发出垂直电荷转移成像器件(VPS),垂直堆叠CIS器件中形成像素的5大功能模块,形成一个整体。“五合一”的像素结构,大大节省了器件空间,芯片中可以集成更多器件。此外,VPS器件并不会像主流的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图像传感器一样因为像素缩小而导致成像质量急剧下降,而是为像素和质量的上双保险。
  十二年间,研究团队想一步、走一步,克服千难万险:2010年100万像素规模、1微米的芯片,实现了亚微米尺寸像素;2012年研制2500万像素、950纳米尺寸的芯片,解决了器件大规模集成的问题;2015年像素规模提高到1.4亿,实现了近场和远场成像;2018年,像素尺寸500纳米,像素规模达到4亿,该芯片是一款空间分辨率高的可见光成像芯片。
  图像传感芯片兼备等多重优势,广泛应用于体外诊断行业,与光学透镜、机械扫描装置等方面,提升了光学检测的精度。
  目前,随着芯片技术不断精进,数字显微芯片正在成为现实。团队研制的高分辨率数字芯片显微成像系统用于临床医学检验和病理分析。
  数字显微芯片表面粘有微流腔,即中间是一片透明的玻璃片,两头各有一根细短的导流管。微米尺度的细胞通过导流管注入到微流腔,平铺在成像芯片表面,光源照在细胞上,芯片的像素可以同时摄取整个芯片表面的光信号,经光电转换,快速呈现全视野高分辨率的细胞投影图像,瞬时捕获细胞、微生物或微粒子的显微图像。
  由于VPS单个晶体管的特殊像素结构,像素尺寸越小,分辨细节便越小,而当像素数目越多,观测的视野就越大。
  数字显微芯片,突破了光学显微镜高分辨和大视野无法兼得的矛盾,单次拍照即可瞬间获取全视野高分辨率数字图像,比传统显微镜视野扩大500倍。不仅如此,数字显微芯片核心部件较小,使用中可以大大缩小设备体积,这给未来医疗器械进入社区、家庭提供很大的想象空间。
  碳纳米管纤维是一种非常柔软灵活的具有和金属一样导电性的纤维,与皮肤具有良好的接触性并且拥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用碳纳米管纤维制作的织物可以提供与皮肤的稳定电接触从而持续收集心脏活动数据。在实验中,研究团队发现,这款智能衬衫对心率数据的记录能力比胸带监视器更强,可以与电极监测器相媲美。研究人员表示,如果对纤维稍作改动,智能衬衫还可以用于监测生命体征、呼吸频率等。
  利用特殊纤维材料织成面料使服装具有智能装备的功能是研究人员近年来着力探寻的方向。我国的研究团队在这一课题上也有一定成果。今年3月,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就利用发光经线和导电纬线交错搭接形成显示织物,将显示器件的制备与织物编织过程实现融合,研制出大面积柔性显示织物和智能集成系统。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