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机器人厂家出于对实际应用场景的需要,会把机器人设计出不同的造型,如机械臂,蜘蛛手,移动底盘等等,就单纯的工业应用场景来说,这些类型的机器人已经能够完成绝大部分任务。因而生产人形机器人的大多是服务机器人厂家,它们致力于将机器人推广向千家万户,但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至今并不能很好地接受纯粹以机器人代替人类,从心理接受程度来讲,越像人的机器人越容易让人接受。而且在机器人真正普及之前,科幻片中机器人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他们”拥有人的外形,一举一动与人无异,甚至更像一个“人类高质量机器人”,比绝大多数人类更优雅、更有学识。
当然,智造人形机器人从来都不是靠科幻片的想象,尽管造机器人也确实需要想象力和情怀。实际上,人形机器人的研发生产,比一般机器人的难度系数更大,它集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传感器,控制技术等多门科学于一体,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高科技发展水平。也正因此,世界发达国家都不惜投入巨资进行开发研究,波士顿动力,特斯拉也纷纷致力于此。
人之所以为人,除了会劳动,还要会思考,而机器人已经拥有了比人类更强大的劳动能力,却没有人类的思考,因此人形机器人研发的一大难题就是思维和学习能力。
如今,人形机器人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学习能力远远不及人类,即使是配合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AI,尚且只能做简单的识别和基础的人机对话,而且对话生硬,机器人想要真正达到类人,都还有漫漫长路。而且由于受到传感器噪音,随机运动,在线学习方式以及训练时间的限制,学习控制的实时性还不能令人满意,仍需要新的算法和实践应用大数据,但目前针对机器人思维的研究,仅仅还在实验室仿真阶段,走向市场,在场景中迭代,还有继续等待。
另外,由于人形机器人大多用于家庭服务,因此与环境交互的能力尤为重要,包括肢体语言(包括面部表情),思维和意识的交互,以及对环境的构建和合理避障。
而且,最直接决定到底是不是人形机器人的,是它的结构。身体必须拥有类似人类上肢的两条机械臂,并在臂的末端有多指手部,以满足一般操作需求,而且人体的结构复杂,也就要求机器人在完成动作的同时要保证双臂和手指关节的协调,机器人的双腿在行走时更要保证平衡,这么个机械庞然大物倒下了,可是极大地安全隐患,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服务机器人有双臂但是没双脚,一般采用移动底座代替。
总体来说,实现机器人整体的平衡,流畅的动作和最够强的思维能力,是人形机器人的关键,只有解决了这些基础性的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完成进阶的创作,而这些基础,目前还是摆在研究人员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人形机器人具有人类的外观正是其特别之处,能够更好地融入人类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代替人类或帮助人类完成各种作业,并可以在很多方面扩展人类的能力,在服务,医疗,教育,娱乐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老龄化严重的背景下,相关的问题逐渐露出水面,而人形机器人可以与人友好相处,可以担任陪伴,照顾,护理老人和病人的角色,这也是家庭服务行业的重点应用。在医疗方面,人们对人形机器人也有很多设想,最多的是用于康复的机器人,帮助瘫痪患者实现独立行走,在这方面还等待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当然,目前很火的教育机器人,其实也是人形机器人的天下,比较出名的软银Pepper机器人和NAO机器人能够用于学习人工智能、K12教育、STEAM教育、导诊导购,适用于多类应用场景教育,已经有很多成熟的落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