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区来看,2022年,韩国的晶圆厂设备支出将达到300亿美元,处于前沿地位;中国台湾的晶圆厂设备支出将达到260亿美元,位居第二位;中国大陆的晶圆厂设备支出将达到近170亿美元,位居第三位;日本将以近90亿美元的晶圆厂设备支出,位居第四位;欧洲/中东地区将以80亿美元的晶圆厂设备支出,排名第五;美洲和东南亚的晶圆厂设备支出预计将分别超过60亿美元和20亿美元。
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芯片短缺问题就成为半导体行业的主旋律。如今,该问题已影响到包括汽车、手机、游戏机、PC在内的产业。
在芯片代工商满负荷运营也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的情况下,众多芯片厂商就会选择增加投资购买设备。
此前,SEMI预计,2020年,全球晶圆厂设备支出同比增长16%,2021年预计将增长15.5%,2022年则预计增长12%,将连续3年创下新高
主刀医生坐在控制台中,位于手术室无菌区之外,使用双手(通过操作两个主控制器)及脚(通过脚踏板)来控制器械和一个三维高清内窥镜。正如在立体目镜中看到的那样,手术器械尖端与外科医生的双手同步运动。
床旁机械臂系统(Patient Cart)是外科手术机器人的操作部件,其主要功能是为器械臂和摄像臂提供支撑。助手医生在无菌区内的床旁机械臂系统边工作,负责更换器械和内窥镜,协助主刀医生完成手术。为了确保患者安全,助手医生比主刀医生对于床旁机械臂系统的运动具有更高优先控制权。
成像系统(Video Cart)内装有外科手术机器人的核心处理器以及图象处理设备,在手术过程中位于无菌区外,可由巡回护士操作,并可放置各类辅助手术设备。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内窥镜为高分辨率三维(3D)镜头,对手术视野具有10倍以上的放大倍数,能为主刀医生带来患者体腔内三维立体高清影像,使主刀医生较普通腹腔镜手术更能把握操作距离,更能辨认解剖结构,提升了手术精确度。
第一:从患者角度:(1)手术操作更精确,与腹腔镜(二维视觉)相比,因三维视觉可放大10-15倍,使手术精确度大大增加,术后恢复快,愈合好。(2)曲线较腹腔镜短。(3)创伤更小使微创手术指征更广;减少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失血量;减少术中的组织创伤和炎性反应导致的术后粘连;增加美容效果;更快投入工作。
第二:从医生角度: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增加视野角度;减少手部颤动,机器人“内腕”较腹腔镜更为灵活,能以不同角度在靶器官周围操作;较人手小,能够在有限狭窄空间工作;使术者在轻松工作环境工作,减少疲劳更集中精力;减少参加手术人员。
“无论从技术革新、还是从产业布局来看,燃油车一统江湖的时代基本上结束了。”时值2021年第三季度末,这一观点早已在全球汽车产业上下达成了共识。当下,在“双碳”战略推动下,中国汽车产业亦正在加速向低碳化发展,新能源汽车发展迎来新机遇。
由中汽协所发布的最新汽车产销数据显示,今年前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181.3万辆和179.9万辆,同比增长均为1.9倍,其中,8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提升至17.8%,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更是接近20%。
在此背景下,业内普遍相信新能源汽车有望提前实现“至2025年新车销量渗透率20%”的中期发展目标。与此同时,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纯电驱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现阶段更具节能减排优势的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车型再次站上风口。
“覆盖城区常用里程的PHEV市场大有可为,到2035年之前都会很受市场欢迎,它会吃掉燃油车的市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 欧阳明高在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在近期主办的“动力多元化时代下的汽车技术创新与政策建议”研讨会上如是畅想。
但面向5-15年,甚至更久,PHEV市场规模的峰值究竟能达到多少?又将在何时出现?我国汽车产业链上下该如何应对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