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是自动驾驶汽车的“眼睛”,那么自动驾驶计算平台便可谓它的“大脑”。车辆有了“眼睛”之后,更重要的是运用“大脑”不断地计算处理数据信息,从而作出最正确的决策判断,不仅如此,“大脑”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更高效的实现高阶自动驾驶,大幅提升新功能的迭代速度。
简而言之,自动驾驶汽车一定要有聪明的“大脑”,而这也意味着,在自动驾驶汽车广阔的发展前景下,自动驾驶计算平台大有可为。
事实上,自动驾驶计算平台所蕴含的潜力与机遇早已在诸多企业的预想之中,这些企业中不仅有原本便深处汽车行业的整车企业以及零部件厂商,还包含互联网科技与软件公司,在这一技术领域,他们早有产品技术布局,且迅速迭代,如今已走在行业前端。
要说整车企业中较早布局自动驾驶计算平台的企业,特斯拉必定是其一。可以说,特斯拉Autopilot的出色表现来自于其所使用的AI深度学习算法,而支撑这整套复杂算法的正是特斯拉自研的高性能车载计算平台。
据悉,特斯拉Autopilot近几年不断进化,其芯片已经经过3次迭代。最早的1.0数据处理单元包括1颗英伟达Tegra和1颗Mobileye Q3,Autopilot2.0则没用Mobileye芯片,采用1颗英伟达Tegra Parker芯片和1颗Pascal架构GPU,2.5版本又多了1颗英伟达Tegra Parker芯片。而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最新的FSD计算平台上搭载了两颗自主研发的加速芯片,也即Autopilot3.0硬件,其将逐步取代现款车型上装配的Autopilot2.5硬件。
零部件企业中,博世同样进行了相关布局。据悉,早在2017年,博世就成立了专门研发域控制器的团队,也是在这一年,其宣布与英伟达达成合作,双方将以英伟达的深度学习软件和Drive PX处理器为基础,共同开发面向汽车制造商的量产型自动驾驶计算平台。在此之后,博世成功开发了计算平台DASy,资料显示,DASy域控制器基础版、DASy增强版分别面向L2级高速公路辅助(HWA)及L3级交通拥堵引导(TJP)功能。
相对于以上两方势力,互联网科技与软件公司近几年势头较猛。例如百度,通过从L4到L2的技术降维,让高阶的无人车技术赋能辅助驾驶系统,并重复利用传感器、算法算力等资源,推动商业化进程。据悉,早在2017年,百度就与德赛西威、联合汽车电子等合作伙伴开启了自动驾驶计算平台相关合作,计划量产国内第一款车载自动驾驶计算平台。而后围绕其这一计算平台的合作不断扩大,量产商用步伐加快。
2020年7月,百度第一代ACU(Apollo Computing Unit),也即五仁平台正式量产下线,率先应用于百度与威马联合开发的AVP自主泊车产品中。随后,百度ACU迅速迭代,并获得了包括广汽、长城、现代等国内外头部OEM在内的广泛合作。据盖世汽车了解,如今,百度ACU已拥有三个平台,五个产品,从第一代五仁平台(ZU5平台)、第二代四喜平台(单、双TDA4VM)到第三代三鲜平台(单、双Orin-X),算力从1.5TOPS升级至508TOPS,支持ADAS功能到搭载记忆泊车(HAVP)功能,可以迭代升级且支持停车场自主泊车(PAVP),以及领航辅助驾驶功能(ANP)。
百度之外,华为在自动驾驶计算平台方面布局也较早。今年4月,华为在上海车展上正式发布了MDC810智能驾驶计算平台,其算力高达400+TOPS,可满足高级别的自动驾驶乘用车及RoboTaxi 的应用场景。而在此之前,华为其实已推出面向不同场景的多款产品。
据盖世汽车了解,华为目前的智能驾驶计算平台具体产品型号有:MDC 810,有400+TOPS的算力,可以满足L2+、L3、L4、L5应用场景;MDC 610,提供200+TOPS的算力,针对L4场景,主要面向于乘用车;MDC 210,有48TOPS的算力,针对L2+场景;MDC 300F,算力为64TOPS,面向商用车场景,比如矿卡、高速物流以及园区。
当然,以上只是部分案例,除此之外,蔚来汽车、纵目科技、德赛西威等众多企业的相关布局也在不断铺开,自动驾驶计算平台已成为新一轮技术竞争的焦点,布局热潮正在上演,且仍会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