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自动化制造技术的重要产物,工业机器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应用场景不断向高性能、智能化方向拓展,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生产制造领域,还催生了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两大新兴应用。
工业机器人: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已在国民经济47个行业大类、129个行业中类中广泛应用。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了237068台,累计增长19.1%。2021年1-5月,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为136405台,与去年同期同比增加73.2%。
服务机器人:作为更接近消费端的服务机器人,在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推动下,未来市场发展空间非常广阔。随着服务机器人的不断渗透,预计未来行业将持续增长,至2023年销量将超过50万台,销售额预计达到277亿美元。
特种机器人:从特种机器人产业规模来看,2020年中国特种机器人的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人民币。特种机器人应用场景范围的扩展,也让市场进入到了蓄势待发的重要时期,各种类型产品的不断涌现,正催化着市场的最终爆发。
对锂离子电池而言,锂离子电池内阻分为欧姆内阻和极化内阻。欧姆内阻由电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电阻及各部分零件的接触电阻组成。极化内阻是指电化学反应时由极化引起的电阻,包括电化学极极化和浓差极化引起的电阻。
欧姆电阻紧要由电极资料、电解液、隔膜电阻及集流体、极耳的衔接等各部分零件的触摸电阻组成,与电池的尺寸、结构、衔接方法等有关。
极化电阻,加载电流的瞬间才出现的电阻,是电池内部各种阻止带电离子抵达目的地的趋势总和。极化电阻可以分为电化学极化和浓差极化两部分。
锂离子电池内阻大小的精确计算相当复杂,而且在电池使用过程中会不断变化。依据相关相关经验声明,锂离子电池的体积越大,内阻越小;反之亦然。
目前表现比较出色的18650锂离子电池的内阻约莫在12毫欧左右,而一般在13-15毫欧左右;由于阻抗会影响到电池的性能,一般而言50毫欧是正常,50-100能够使用,但性能开始衰减,到100以上要并联使用,大于200基本不能使用。
内阻是掂量锂离子电池功率性能和评估锂离子电池寿命的紧要参数,锂离子电池初始的内阻大小紧要由电池的结构设计、原材料性能和制程工艺决定。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电池内阻的变化还受到温度、SOC等多种因素影响。
随着锂离子电池的使用,电池性能不断衰减,紧要表现为容量衰减、内阻新增、功率下降等,电池内阻的变化受温度、放电深度等多种使用条件的影响。
内阻是评价锂离子电池性能的紧要指标之一。有关大型锂离子电池包使用,如电动汽车用电源系统来说,由于探测设备等方面的限制,不能或不方便来笔直进行交流内阻的探测,一般通过直流内阻来评价电池包的特性。在实际使用中,也多用直流内阻来评价电池的健康度,进行寿命预测,以及进行系统SOC、输出/输入能力等的估计。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机器人的大脑,也是人机共融的核心,目前,人工智能中的深度学习与强化学习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将人工智能嵌入生产制造环节,可使机器人更加聪明、灵活,在更多复杂情况下自主运行。
传感器:传感技术是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传感器促使机器人模仿人类的感觉系统来感知环境,推动人机共融的发展。例如,智能设备和机器人结合相关的软件,可以实现“看”、“听”、“闻”或“感觉”,“直观地”了解其所处环境,作出相应的响应。
人机交互:人机交互的发展是实现人机共融的必经之路。近几十年,人机交互技术已经越来越丰富了。图形交互、可视化技术、动漫技术、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图像和视频的识别、动作的捕捉、虚拟现实等,这些交互技术催生了机器人发展的重要方向,就是加强人机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