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变革”及“中国制造2025”推动下,制造企业开始向柔性化、智能化转变,构建以智能智造为根本特征的新型制造鼻息迫在眉睫,而物流作为制造体系中的动脉系统,其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转型升级成为提高企业生产效益,降低成本的必然选择。物流机器人在生产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当前,我国物流机器人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局面,如何冲破瓶颈,加速产业发展是物流产业必须直面的话题。
在目前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从整个市场来看,行业整体增速保持在20%以上,下游需求很强劲,尤其是在快递快运行业,它的年均复合增长超过60%。现在国内高端市场上主要是像德马泰克、大福这些外资品牌占主导,在中低端市场国内已经崛起了一批龙头企业,如北起院、昆船、新松等,他们在一些技术领域实现了突破。
从行业格局来看,大多数企业集中在东部沿海的三大区域,其中的环渤海地区主要是一些系统集成商为主,大部分是国有企业或大型综合企业;在长三角地区是系统集成商和物流机器人并行,主要集中在上海、南京、苏州这些中心城市,像是上海的精星、快仓,还有南京的英飞等企业。珠三角主要就是深圳有很多创新创业型的物流机器人企业,像是井源机器人、佳顺机器人等。
从物流机器人企业布局来看,企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广东地区,广东的企业数量已经超过1200家,江浙沪地区也将近2000家,主要企业类型是以创新创业型企业为主的。
从政策驱动来看,国家也是很支持,尤其是对于智慧物流装备的一些技术研发,还有应用方面。在行业驱动因素上,一方面是由于技术的迭代更新,推动行业向数字化、互联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是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用工成本的增加,促使快递企业不断增加对物流智慧物流装备的投资。
吉利跨界商业卫星,并实现批量化生产,对于我国卫星互联网行业来说无疑意义非凡。自2020年以来,“新基建”战略发布,卫星互联网作为其中重要信息基础设施,就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关注。而发展卫星互联网不仅需要“国家队”,更需要众多的民营企业广泛参与,基于此,吉利的出现和发力恰逢其时,起到了雪中送炭作用。
众所周知,卫星互联网价值显著,通过从高空提供互联网服务,能够实现对现有互联网体系的补足,为人们带来更便宜、更快速、更全面、更持久的网络体验。与此同时,其还能释放出强大潜力创造广阔蓝海,赋能经济的发展。
现阶段,虽然全球5G发展步伐很快,但仍有57%的人口无法体验到网络服务,而卫星互联网的应用,恰好能补齐这些缺口。卫星互联网部署在高空,不受传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因素的限制,不论是在部署成本还是服务价格方面,卫星互联网相比传统互联网都具有明显优势,再加上其本身信号通过卫星传输更直接、更简单、更快捷,因此能够很好与传统互联网形成互补满足用网需求。
此外,卫星互联网发展建设过程中所营造出的广阔蓝海市场,也是其价值的又一体现。根据美国卫星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18年卫星产业总收入为2774亿美元,其中卫星制造为195亿美元,卫星服务为1265亿美元,地面设备为1252亿美元,发射领域为62亿美元。可以看出,卫星互联网的发展具备显著经济促进价值。
目前,国外以SpaceX、蓝色起源等为代表,卫星互联网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果。但我国此前一直依赖于国家力量,近段时间才将卫星互联网列入新基建全面开放,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差距不下。这个差距只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技术;其二是人才;其三是成本。
其中在技术上,我国要突破包括卫星研发设计、制造、发射等多方面的技术。卫星互联网的前提是发射诸多的卫星搭建网络,例如“星链”计划是12000颗卫星。如此多的卫星要想设计、制造和发射,无疑需要在技术上进行攻关突破,只有具备了规模化量产、规模化发射的能力,才能更快实现卫星互联网的基础搭建,才算迈出第一步。
而在成本上,我国则需要尽可能降低卫星制造、发射、运营和服务的成本。降低制造和发射成本是降低运营和服务成本的前提,而运营和服务成本的降低,则是卫星互联网能被用户接受、走向商用普及的关键。
此外在人才上,不管是卫星互联网的研发、制造、发射还是运营、服务与推广,都需要相对应的人才来支撑。但目前,我国通信服务方面的人才数量本就不多,再加上还要具备航天等方面的知识,这样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就更少了。基于此,未来卫必不可少要加大人才培养、提升人才数量和质量,解决人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