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为何都在抢一块电池?

   2022-04-21 工业品商城108
核心提示:1997年,张友祥从山东大学理学系硕士毕业后,来到韩国成均馆大学攻读化学硕士。两年后,他又远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留学,并拿下了化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的合成与研究。直到2006年,张友祥决定回国任教,成为了武汉大学一名化学系教授,开始了对锂电池材料的研究。与此同时,2007年马晓玲也从武汉大学博士
         1997年,张友祥从山东大学理学系硕士毕业后,来到韩国成均馆大学攻读化学硕士。两年后,他又远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留学,并拿下了化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的合成与研究。
        直到2006年,张友祥决定回国任教,成为了武汉大学一名化学系教授,开始了对锂电池材料的研究。与此同时,2007年马晓玲也从武汉大学博士毕业,在清华大学李亚栋院士指导下,从事磷酸铁锂的产业化工作,并以化学系教授的身份任教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此后,张友祥与妻子马晓玲共同参与了一些企业技术合作项目,发现磷酸铁市场存在着痛点。2015年,马晓玲在与学生的一次交流中了解到,国内锂电企业很难找到优质的磷酸铁材料供应商,而磷酸铁正是磷酸铁锂电池的关键上游材料,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经过一系列市场调研后,夫妇二人判断,磷酸铁将是一个不错的科研成果转化方向。
        于是在2017年7月,张友祥与马晓玲自筹200万元,正式成立了黄冈林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高性能磷酸铁材料产业化开发。这支年轻的创业团队主要由博士和硕士组成,李亚栋院士则担任了公司首席科学家。很快,林立新能源在生产线搭建完毕后,2018年5月就生产出了第一批产品,并应用到一批下游大型客户。
        凭借着强大的团队背景,林立新能源在成立当年就获得了华汇创投的500万元天使轮投资。但创业维艰,需要不断地进行研发投入,为此张友祥夫妇找到湖北技术交易所,委托后者为其项目寻找投资方和落户园区。在湖北技术交易所的对接下,珞珈梧桐与云和资本完成了对林立新能源的2000万元Pre-A轮投资。
       有意思的是,珞珈梧桐恰好是林立新能源的“娘家人”。这是由陈东升、雷军、田源、毛振华、艾路明、阎志和陈作涛等武汉大学杰出校友共同发起创立的投资平台,重点发掘和投资优秀的校友科技成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回顾投资林立新能源的原因,珞珈梧桐曾表示,是基于对新能源产业链上游材料的战略布局,以及对林立新能源团队研发实力的信心。正如马晓玲此前所言,“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存在很大的瓶颈,但也有巨大的机会,林立新能源将会做更多的从0到1的技术孵化和落地。”
        今年7月底,蜂巢能源宣布完成B轮融资,融资总额高达102.8亿元,投后估值为360亿元。这是蜂巢能源第三轮市场化股权融资,投资方阵容十分庞大:由中银投领投,联合投资机构包括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子基金、碧桂园创投、深创投、建信投资、IDG、三一重工、小米集团、湖州海松、华兴资本等,国投招商、九智资本等原股东进行了大额增持。
       值得一提的是,这距离蜂巢能源完成A轮融资仅过去5个月时间。今年2月下旬,蜂巢能源获得35亿元A轮融资,由中银投、国投招商联合领投,其他投资方包括金融街资本、常州创业投资、浙大九智、IDG、凯辉基金、海通开元、德载厚资本、长城控股等。
       几乎所有的VC/PE都盯上了这块动力电池。经过B轮融资,蜂巢能源股东数已多达50家。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曾在A轮融资签约仪式上透露,在A轮融资过程中,很多机构没有分配到想要的足够额度。
       蜂巢能源执行副总裁王志坤透露了更多融资细节:“事实上,有超过100多家机构主动找到我们,要求投资蜂巢能源。”他介绍,蜂巢能源在5月举办了投资说明会,6月底就基本上确定了投资机构的名单。但到了7月,还有很多投资机构上门想要投资的额度,蜂巢能源考虑到团队要静下心来,应该做好融资的收尾。
       蜂巢能源融资争抢激烈,只是一缕缩影。9月份,动力电池又一笔百亿融资诞生——中航锂电宣布完成了新一轮股权融资,金额达到120亿元。披露,本轮融资除了得到常州政府、厦门政府、航空工业集团等原股东继续增持外,还获得了武汉、成都等政府国有投资公司、国家制造业转型基金等支持。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合作方也参与到该轮融资中。
       中航锂电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研究院副院长王小强表示:“在这一轮的实施过程中间,我们也启动了新一轮的第二轮的员工持股计划。中航锂电的融资之路还是非常顺利。”而早在2020年12月,中航锂电已完成一轮股权融资,投资方包括中国保险投资基金、广汽资本、红杉中国、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基石资本等。
       10月中旬,上海氢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A+轮投资,金额超2.5亿元。本轮由IDG资本、临港智兆、北京京能、自贸股权基金等共同领投。这是一家从上海交大实验室孵化出的创业公司,致力于开发车用氢燃料电池电堆,及无人机用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领头人则是上海交大青年教授易培云。
       经过长期课题研究,氢晨在2017年正式成立,随后得到了VC/PE们的青睐。2020年2月,氢晨宣布获得A轮战略投资,由申能能创投资。A轮融资完成后,氢晨去年顺利实现了批量化生产,一众VC也找上了门。
      投资界获悉,在氢晨新一轮融资过程中,每周都会有多家投资机构前来拜访,当中既有产业基金也有知名VC机构。今年5月,IDG资本董事总经理刘知海,在上海奉贤临港园区的一间厂房里,与易培云初次见面就聊了3个多小时,最终促成了A+轮投资。
      没有最火爆,只有更火爆,仅隔了半个月,动力电池再迎来一笔重磅融资——辉能科技宣布完成3.26亿美元新一轮融资。此次融资由丹丰资本、春华资本、软银中国共同投资。该企业发明了全球第一款固态锂陶瓷电池,目前固态电池技术处世界前沿,拥有近500项固态电池专利。
      辉能科技的创始人杨思枏,也是一位电池行业的老兵。他从中国台湾大学化工系毕业后,原本可以留在台大材料所任教,但毅然选择了投身工厂。因为看好固态电池的发展潜力,杨思枏早在2006年10月就成立了辉能科技,直至现在终于迎来了VC/PE的空前关注。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