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奇安信拥有能够覆盖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相关应用领域的产品体系,全面满足国内态势感知市场的主流需求。其中包括面向企业安全运营的新一代安全运营管理系统奇安信态势感知与安全运营平台(NGSOC);主打监管和政府单位,平战结合、攻防兼备、智能开放的奇安信态势感知与协调指挥平台;针对网络安全分析领域、聚焦威胁检测和响应的奇安信攻防态势感知系统(天眼);利用高价值的威胁情报能力赋能态势感知产品的奇安信威胁情报中心等。
在服务体系方面,奇安信全新升级的托管安全服务(MSS)服务为企业级客户提供从监测、分析到处置的闭环式托管运营服务,利用大数据存储、分析技术,对各类安全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和深入挖掘,通过 7*24 小时全面、持续的安全监测,及时发现各类网络攻击行为、系统脆弱性事件,并对安全事件进行通报预警及可视化呈现,一旦发生安全事件,安全专家对安全事件进行分析及研判,第一时间通知现场服务人员,协助客户对安全事件进行通知与处置等响应动作。
此外,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方面,奇安信在“数据驱动安全”理念和“内生安全”的创新实践驱动下,形成了一系列国内优秀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相关技术创新。如基于多维分析的安全风险计算模型、基于攻击溯源的自动化分析和同源关联、基于图关系模型的威胁情报分析、Sabre 分布式关联分析、天工安全大数据建模分析等创新技术。并在北京设立总部,在武汉、西安、杭州多地分别设立了研发中心,研发团队总人数近千人,为产品研发提供强有力保证。
在态势感知市场,奇安信目前已积累了几千家成功案例,覆盖央企、电子政务、金融、运营商、高校等重点行业,区域覆盖全国各省市级区域,并为一系列国家重大活动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最后,IDC中国网络安全市场研究经理赵卫京认为:“近几年,态势感知解决方案受到中国网络安全市场的持续关注,并成为驱动中国IT安全市场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经过大量项目的不断打磨,无论是企业级客户还是技术提供商都对态势感知的核心能力和应有价值有了更清晰和理性的认识,基于安全分析、情报、响应和编排能力构建的态势感知解决方案正在成为众多企业主动安全防御体系的‘智慧大脑’。同时,安全运营服务在态势感知整体方案中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缺少自有网络安全运营团队的企业来说,根据自身网络和业务属性选择适合的安全服务模式进行态势感知平台的托管运营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专业的安全服务人员能够更准确分析和更快速处置安全事件,充分发挥平台能力。”
11月23日消息,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2021年国际信息与通信安全会议(ICICS2021)中,蚂蚁集团机器智能部总经理、蚂蚁安全实验室学术带头人顾鸣对外宣布,“蚂蚁集团基于可信AI技术自研的、IMAGE智能风控体系中的“E”—“端云协同风控”能力已经覆盖了99%的业务场景。”
顾鸣在报告中指出, “互联网金融风控场景是天然的对抗博弈场,支付宝从未停止过与黑产及黑产背后的AI做斗争”。在内容安全、反洗钱、反欺诈等领域中,蚂蚁集团对AI模型决策过程及结果的可解释性要求、对抵御黑产攻击的鲁棒性(Robustness)要求,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与此同时,随着隐私保护和公平性诉求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主流思潮,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企业社会责任层面,而成为了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为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有序、良性发展,一方面,学术界和工业界积极研发了包括“多方安全计算”在内的、多种隐私计算相关技术,以帮助人工智能实现数据的“可用而不可见”,从而实现对数据的合理、合法、合规使用。另一方面,研究者们从未放弃对人工智能“如何减少数据依赖”的研究。
顾鸣在分享中指出,“IMAGE”智能风控系统中的“E”——“端云协同风控”(Edge to Cloud),则是隐私保护中的第三视角。“端云协同风控”将需求隐私数据计算在用户智能终端(如手机)中进行计算,将不含隐私信息的决策结果输送到云端,以实现“端云协同”的风控保障。
“可信AI中的隐私保护是一个比隐私计算更大的概念,持续创新视角和解决方案,是践行隐私保护的重点。将数据放在“端”上计算,却不影响“云”提供的安全保障服务,这是对用户隐私最有效的保护。”顾鸣强调。
术问题。同时,由于智能终端之间的巨大差异,能在苹果手机上跑的模型,低端机却未必跑得了。蚂蚁安全实验室的技术团队就此提出了“动态千机千模”的方案,通过对模型的有效简化和适配,选择匹配用户智能终端的风控模型下载计算;2021年创新了“AI算力网络”,以实现“端”和“云”之间算力的全局化调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