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零碳系统不仅于此。万物互联时代,5G高带宽、泛连接的特点赋予零碳循环新的力量。如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已然投产运营。据了解,“智慧零碳”码头均通过风电、光电运作产生动能,并应用智慧科技,计算装卸方案并指挥设备,实现了能源消耗和生产环节的零碳。作为2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智慧零碳”年吞吐量达250万标箱。
“双碳”目标要求落实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这两个系统还需技术做基底。建立电力系统储能架构包括调节风光新能源发电短周期波动性、间歇性,需要抽蓄、电化学电池、压缩空气等储能技术;其二是平衡风光新能源发电长周期发电供需不平衡,主要采用绿色技术生产储存氢和气体、液体燃料等技术。
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印发《深入开展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引领行动促进碳达峰实施方案》,“零碳”信号接踵而至,一个经济增长动能、社会运作模式剧烈变革的时代已经来临。实际上,“双碳”背景下电力市场化改革正面临以技术为代表的诸多挑战。未来,建设低碳社会、零碳社会还需继续加强技术力量,设计循环智慧方案,共同推进零碳清洁能源高比例就地消纳技术的研发与突破。
从国内零部件企业的分布情况看,江苏省以7.5万家排名第一位,紧随其后的是山东和浙江,分别以5.7万家和5.6万家零部件相关企业排在二、三位。从城市的分布看,国内零部件相关企业数量的前三甲分别是重庆、广州和上海,其中重庆现存3.1万家,广州和上海均有2.3万家。
最近几年,在国家重大工程和技术专项支持下,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整体发展进入快车道,在产业规模和产业链协同等方面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其中一些处于龙头地位的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大多已具备较强的生产制造能力和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系统管理和模块化供货能力都有一定的提升,在实现规模化扩张的同时,也逐步具备了各细分行业之间的协同效应。
但不得不说,与全球零部件巨头企业相比,中国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依旧还有比较大的进步空间,在关键核心技术和核心市场等方面,仍需夯实基础、逐步突破。特别是在近期全行业都比较关注的车规级芯片领域,自主“芯”的批量应用前景还是个未知数。此外,对不少零部件企业而言,近期行业“缺芯”的大环境再叠加原材料、运费等成本大幅度上涨的情况,其实都面临着不小的经营压力。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这不仅是说现阶段市场规模最大,同时也是在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拥有最大的市场潜力。
事实上,目前中国的工业机器人渗透率依然很低,除了有一定刚需的汽车行业,连3C电子领域,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也没有普及,更别说其他制造业了,从机器人密度上看,中国为187台,而最高的韩国超过了900台,有着近五倍的发展空间。
邦证券曾表示,工业机器人可用于汽车零部件、金属制品、汽车整车、家用电器、电子、锂电池、光伏、食品饮料、汽车电子、医疗用品、化学制品、仓储物流、半导体等多个场景,可见目前工业机器人的潜力还完全没有挖掘出来。
也正是因此,以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巨头企业,都在加速对中国市场的布局,投资新建或扩建机器人工厂,提高生产能力与效率,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也导致整个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