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工业机器人144.9亿美元,服务机器人125.2亿美元,特种机器人65.7亿美元。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控制,机器人市场也将逐渐回暖,预计到2023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477亿美元。
同时根据报告,2021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839亿元,2016-2023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8.3%,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工业机器人方面,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为445.7亿元。如今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持续增加,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8月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2828套,同比增长57.4%,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预计到2023年,国内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将突破589亿元。
服务机器人方面,2021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02.6亿元。未来随着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等领域的需求扩大,我国服务机器人将获得高于全球水平的市场增速,到2023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600亿元。
特种机器人方面,2021年,中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90.7亿元。由于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多变、地质情况复杂,在应对地震、洪涝灾害,以及矿难、火灾、安防等公共安全事件中,对特种机器人有着突出的需求,未来市场增速将高于全球水平,到2023年,中国特种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80亿元。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机器人产业的基础能力显著提升,如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驱动等关键零部件取得了不小的突破,部分创新成果,例如协作机器人在负载重量、精度、易用性等方面,已达到国际前沿水平。
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自主研发进程提速,应用领域向更多行业拓展,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自主化步伐明显加快,正逐步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链生态。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国内在机器人整机、零部件和系统集成等领域形成了一大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埃夫特、天智航等企业陆续登陆科创板。资源和创新要素加速向机器人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地区集聚。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优势地区机器人产业集群加速发展壮大。
为加快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一轮的产业支持政策也在酝酿之中,辛国斌透露,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牵头制定“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
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就是,要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将在减速器、控制系统、伺服电机等关键核心零部件等方面筑牢发展基础,推动用产学研联合攻关,提升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功能、性能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