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碳排放主要来自能源发电与供热、交通运输、制造业与建筑业三个领域,其中交通运输业占比高达43%。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关键时刻。
近期,我国新能源汽车正处于回升期,多地共同勾勒新能源汽车板块图。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日公布的一组数据再次表明新能源汽车市场回温。数据中显示,今年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增速明显。
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环比和同比继续保持增长,产销分别达到39.7万辆和38.3万辆。其中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保持增长,增势迅猛。乘用车产销分别为198.8万辆、200.7万辆,环比增长12.5%和14.6%,同比下降4.7%和5.0%。商用车产销34.2万辆和32.6万辆,环比增长10.0%和2.5%,同比下降26.9%和29.7%。
新能源汽车产销持续增长,一方面推进新能源市场化,另一方配合“碳中和”的目标,是清洁绿色社会大步迈进的方向。但从结果数据来看,新能源市场回暖绝非一日、一地之功,还要依靠政策性红利。近期多地出台新举措,鼓励新能源汽车和相关大宗商品消费。
如近期广州出台《关于促进城市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2021-2022年配置节能小汽车增量指标增加至8万个。深圳市则提出,进一步放宽新能源小汽车指标申请条件,取消社保条件等限制,促进新能源小汽车销售。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加快培育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到2025年,浙江省要在公交、港口、城际物流等领域推广应用氢燃料电池汽车接近5000辆,规划建设加氢站接近50座。
上海出台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补贴政策,涉及支持整车应用、支持关键零部件发展等六部分政策安排,具体包括,整车购置奖励、关键零部件奖励、车辆运营奖励、支持公交车运营、加氢站建设补贴、氢气零售价格补贴。此外,海南等省政府,宣布新能源汽车不摇号,或者摇号比例大幅增加,激发了大量用户购买新能源车。
新能源汽车的大面积推广无疑是给碳中和市场打“强力针”。汽车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节能减排责任。但以新能源汽车代替传统汽油车,并非碳中和的“一招式”,更不能将其看作一劳永逸之策。广汽资本总经理袁锋在第十二届财新峰会上也曾指出,“汽车产业的价值链主要包括汽车设计和研发、零部件生产制造、整车生产制造、汽车销售、售后服务、金融保险等衍生业务、出行服务等环节。要想真正实现汽车产业零排放,关键在于整个价值链的合力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