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22日,我国已经累计开立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1.4亿个,累计交易额近620亿元。对比之下,截至今年6月底,数字人民币的交易额仅为345亿元。仅仅4个多月的时间,数字人民币的交易额便实现了近乎翻倍的增长。
当下,数字人民币正处于高速推广的阶段,从目前互联网公司的动作来看,有的是聚焦于硬件层面研发,有的则是专注于应用场景的建设。这两个方向都没有错,但是现阶段,在数字人民币推广的关键时期,场景的选择则更为重要。
回想一下,当初移动支付诞生之后,正是高频次的场景应用,才让其快速普及。 从高频使用场景出发,才能提升数字人民币普惠性和可得性,提高大众对数字人民币的接受度以及使用频率。
与此同时,考虑到安全方面的问题,目前数字人民币更多是满足国内零售需求为主。央行行长易纲指出,“跨境及国际使用相对复杂,涉及反洗钱、客户尽职调查等法律问题,国际上也正在深入探讨。鉴于跨境使用的复杂性,数字人民币当前以满足国内零售需求为主”。
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显示,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场景覆盖了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领域。以出行场景为例,今年9月份,美团联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共同发起“用数字人民币,享低碳骑行季”试点活动,用数字人民币免费骑共享单车,累计的骑行次数还可以换取更多数字人民币奖励。
单车消费场景具有小额高频的特征,是城市通行的刚需。深入共享单车场景,能够促进数字人民币的常态化使用。美团以单车出行为切入点,通过大规模联动试点增强了数字人民币的使用活跃度,让“尝鲜用户”变成“高粘性用户”,推动数币加速渗透千家万户。共享单车作为一个小额高频的支付场景,也可以更好地测试数字人民币的稳定性。
据了解,当前央行仍要求数字人民币试点的场景具有代表性和创新性,争取在不同的场景中验证数字人民币的安全性和实用性。作为满足6.3亿用户线上零售和线下吃喝住行的互联网企业,美团在零售场景上的优势,将会在未来数字人民币的推广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拉进数字人民币与居民日常生活的距离。
当下,数字人民币的应用仍处于尝鲜推广阶段,我们在讨论其何时能够覆盖更多场景,以及探讨背后的技术价值时,不能忽略了数字人民币的社会价值。在互联网企业的助推下,数字人民币不仅普及加速,在低碳减排方面的绿色价值也被进一步挖掘。
2021年,央行将“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列为重点工作之一。基于“无纸化”特征,数字人民币自带的绿色属性正不断得到认可与肯定。
在已落地的超过350万个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中,央行行长易纲在上述演讲中专门提到,“部分城市还推出了数字人民币绿色出行、低碳红包等使用场景”。这说明,围绕绿色出行展开的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为后续以数字人民币应用为契机引领绿色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据美团公开的数据显示,绿色出行场景的引入,很好地激活了数字人民币的绿色低碳普惠价值。试点活动上线的第一个月,累计产生了889.96万绿色骑行公里数,与驾驶燃油车相比,同等运量下预计可以减少碳排放量约2400吨。在同样的时间周期内,开立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用户的绿色出行频次比普通用户平均高出8.14%。
同时,《共享骑行减污降碳报告》显示,自运营以来,美团单车及电单车用户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18.7万吨,相当于减少了27万辆私家车行驶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可以说,数字人民币的技术应用为公众提供了更加绿色普惠的出行选择,而公众又把对数字人民币的热情转化为了更大的绿色出行动力。美团的数字人民币单车试点,形成了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