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移动机器人市场上,主要存在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和AMR(Autonomous Mobile Robot)两大技术方向。AGV也即是自动导引运输车,行动轨迹较为固定,目前占据主流。AMR则是自主性很强(能对环境中各种动态变化做出自己的合理反应)的移动机器人。相对AGV来说,AMR更加智能,拥有感知避障的优势,更适于在复杂动态的环境内作业,应用场景更多,所以近年来增速远超AGV。
不过,近两年,不少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复合移动机器人,如上述中提到的MiR公司。据MiR自主移动机器人中国区市场营销经理林子越介绍,复合机器人集移动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两项功能于一身,大幅延展了机器人的功能和可用场景。目前由MiR自主移动机器人和优傲机器人机器臂搭配组成的复合移动机器人,已经在半导体等行业相关场景中进行了有效测试验证。
除了迎合新的技术趋势外,随着市场需求量增加,移动机器人面临的工作场景也越来越复杂和多元化,技术升级成为摆在技术提供商面前的另一核心课题。
针对此,林子越表示,为满足市场需求,MiR近年来新品推出速度不断加快。今年以来,陆续推出了MiR250 Hook、MiR600 AMR及MiR1350 AMR三款产品。
其中,MiR250 Hook主要用于各类推车的挂接、牵引、卸载工作。它的部署准备工作非常简单, 只需将二维码或 AprilTag 贴在工作场所现有的推车或运输货架上,即可识别每个推车或运输货架。
MiR600 AMR和MiR1350 AMR分别是载重量达六百公斤和一千三百五十公斤的移动机器人,主要满足重型货物的搬运。与MiR旗下其他AMR产品一样,MiR600及MiR1350能够在嘈杂的人机混流环境中顺畅稳定移动,自主导航。此外,两款AMR配置了多传感器、3D相机,以及先进的激光扫描仪,机器人具备360度视场FoV,能够保证安全运行。
古时行军讲究排兵布阵,现在加以科技运用到一幢楼宇或者一片区域的楼宇中,也讲究这科技技术的排兵布阵,把门禁、照明、温控、电梯、停车等设施,加以智能连接管理手段布局的区域,现在有个代名词为“智慧园区”。
据赛迪顾问测算,2020年我国智慧园区市场规模约达到2417亿元,同比增长6.5%,预计未来3-5年内,园区原有传统基础设施与园区高质量发展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将显现,市场规模恢复较高增长态势,到2022年将超过3000亿元,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既然智慧园区相较于普通园区更加智能化,利好更甚,就目前市场来看为什么普及率不高?现在是否是一个进入智慧园区的最佳时机?这种排兵布阵的难点在哪里?物联传媒记者访谈了一家为空间运营提供数字化产品与解决方案的科技公司的合伙人对上述疑惑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与智能门锁、摄像头、智能烟感等可以在脑海里具象化的东西不同,智慧园区是个泛概念,是上述所有这些可以具象化的聚合并加以智慧化管理。比如一位工作者原本每天需要跑六趟去完成巡检任务,但结合智慧化管理平台的应用工作者可能一天去实地巡检可以缩减到两趟,甚至是达到无人巡检。
而这种节省人力成本的办法从目前来看普及率还不高,大家好像是接受了这样一个概念却没能真正地完全使用起来,陈总表示:“很多地方其实布局了这样的智慧化设施,但是没有构建数字化运营体系,设备也只能荒废在那了。”
智慧园区的建设看起来像是纸上谈兵有两部分原因。一是成本高,信任低,导致付费意愿不强;二是很多项目局限在光建设不运营,智能化以后产生的诸多数据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分析利用,最有价值的数据反倒被束之高阁。因而很多投入使用的智慧化设施,到最后都变成功能终端,里面的数据都没能被进一步使用。
陈总表示,技术性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数据孤岛也能有连接的方式,思倍云提供了兵法(产品解决方案),怎么用其实是掌握在客户手里的。企业运营需要数字化转型,园区运营也需要数字化转型,从业务和技术双重推动下,普及是逐步去完成的事情。
“移动机器人的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今年MiR三季度全球销售额增长超过了40%。不过挑战也不小,我们会不断加大投入,更好的满足中国本地市场需求,而汽车产业将是未来重点拓展的领域之一。”林子越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