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渊源可回溯到1997年,《京都议定书》使温室气体控制或减排成为发达国家的法律义务,并允许减排单位在缔约国之间转让。随后,温室气体交易市场应运而生。由于二氧化碳是致使全球变暖的最重要“元凶”之一,温室气体交易市场以每吨氧化碳为交易单位,被统称为碳交易市场。
我国的碳交易市场试点从2011年开始启动;2017年,我国启动碳排放权交易;2021年7月16日,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碳交易走上正轨,碳交易时代正式开始。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以发电行业为主,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广东、湖北和重庆七个地区相继开展试点。
如今生态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焦点。碳市场的建立形成了有力的市场交易激励机制,有效鼓励企业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不仅如此,纳入碳交易一举将成为企业发展分水岭,部分做得好的企业还可以从节能减排中获利,尽管短期成本可能因此上升,但抓住相关机遇亦可实现创收。现如今的碳市场一改此前规则不一、政府干预过多、无法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等多个问题,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 更透明的企业数据以及更多元的市场参与者已然出现,推动整个交易市场稳步运行。
另外,根据全国碳市场总体设计,除电力行业之外,“十四五”期间将逐步纳入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和民航等高耗能行业,这不仅说明节能减排形式一片大好,还意味着将有更多行业受到影响。
具体来看,钢铁、水泥和电解铝三个高碳排放行业是碳市场的主体扩容对象,经过测算,在相同场景下,水泥行业公司净利润受影响更为明显,主要原因是水泥行业上市公司的碳排放强度更大。此外,新的机构投资者参与碳市场交易,丰富了碳金融品种,侧面拉动金融市场变化。不仅如此,碳配额获取方式或由全部免费转变为部分有偿,一方面可以起到促进碳减排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将补充政府的公共财政收入。
同时,碳市场的监管机制将再次更新。碳市场是人为创建的市场,政策制度在碳市场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政策实施和制度的建立往往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随着新行业的纳入监会系统、税务等多个部门或将共同纳入碳市场的监管,建立多部门协同监管的多元化长效监管机制,完善市场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