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佳都科技副总裁顾友良所说,安防行业的发展势头正迅速往“数据”上靠拢,未来安防行业发展将会是以数据为导向,围绕数据的软件应用将定义未来。
在投影仪没有出现之前,我们都是以幻灯机为主。幻灯机是现代投影仪的前身。1640年,耶稣教会教士奇瑟发明了魔法灯幻灯机,这一发明揭示了投影机的投影工作原理。随着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幻灯机也进入了工业化时代。到了19世纪中叶,美国发明了赛璐珞胶卷后,幻灯片即开始使用照相移片法生产。1953年,EIKI公司生产出了台16mm胶片放映机。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EIKI从此开启了投影仪成像技术新时代的到来。
随着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出台,人民收入水平地不断提升以及农村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中国投影仪市场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据统计,2011-2018年,中国投影仪市场增速整体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2017年,中国投影仪市场总出货量突破316万台,同比增长25.8%。2018年前三季度,中国投影仪市场出货量达到306万台,较上年同期增长34%。总体来看,投影仪市场已从2015年低谷逐步复苏。(数据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投影机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目前,投影仪广泛应用于家庭、办公室、学校和娱乐场所。其中,教育仍是行业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其次,商用投影市场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另外,就目前国内而言,收入较高的人士对于生活的质量、娱乐设备的需求较大,未来家用市场潜力巨大。综合以上,中国投影机行业未来可期。
在人脸识别实现之前,更面临一重难题:摄像机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在扣除卡口摄像机、电子警察所用的抓拍摄像机之外,符合人脸采集标准的摄像机却凤毛麟角:存量前端设备难以达到人脸识别所要求的架设高度、角度等要求,需要换新或改造,而这涉及长周期高投入的建设。要尽量挖掘平安城市、雪亮工程已架设的摄像机的潜力,还需要加入其他技术。
AI+安防行业头部玩家的目光开始聚集向ReID(行人再识别)技术与人脸识别的结合应用。ReID技术对环境与设备的要求并不高,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基础设施,且只要识别出一定的行人特征,就可以实现跨摄像头对检索对象进行连续追踪和轨迹还原,在此过程中一旦发现人脸信息,人员身份就可以明确。这对社会公共治安来讲,是非常理想的技术。
例如,已知某嫌疑人照片,要取得其在监控中出现的视频段,ReID就可以根据照片去监控视频库中收集数据,串联起嫌疑人在各个摄像头中的轨迹,这将对刑侦工作提供非常大的帮助。
应当指出的是,ReID本身也是一项非常难的技术,要从不同的视频之中识别出同一个人,视频光照条件、监控区域分辨率和角度、目标遮挡情况、乃至穿着相近衣服的人等都会给识别造成困难。数据获取难度大,就会对算法提出比较大的挑战。现在业内尽量在算法层面做工作,以提高 ReID 识别效果。
老牌安防公司如海康和大华、AI四小龙、华为,还有传统互联网巨头BAT等,均在ReID领域有着自己的布局和积累。云从ReID技术更是超越阿里巴巴、腾讯、中科院,打破三项世界纪录,一举将ReID识别率推至可商用水平。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产品的使用方便性、全自动功能、环保和节能功能越来越多,为用户的安装和使用提供了方便。因此,产品在性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如何让用户更轻松、更自在地应用产品显然已经被厂商看重。未来,智能化、人性化的理念仍是技术发展的重点。
关于软件,海康威视胡扬忠认为:去做解决方案、做软件,才可以更加靠近客户,提升硬件没有做软件系统的重要性高。软件成为安防企业竞争的新焦点,诸多有实力的大公司开始利用其雄厚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加大软件研发投入,取得了突破。例如华为对于摄像机的定位就是按需定义场景、分层智能和可持续演进,并发布了软件定义摄像机+CloudIVS视频云相关产品。若其宣传的“软件定义摄像机”能够完成这三个使命,可以说是前端智能化突破性的进步。不过如何支撑,也是现实的困难。
当然,普通安防公司并非没有参与的机会,例如以自身安防软件开发的优势与IT硬件制造商进行战略合作,在行业应用上认知深厚的软件商,若在一些细分市场上有深厚的差异化软件产品开发能力,将会获得各类IT硬件商的青睐。反之,在安防产品硬件上有良好品牌度的企业也将成为各类IT软件方案商整合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