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中国是世界第一电梯生产大国,但电梯控制技术含量最高的核心部 件变频器却一直依靠进口。虽然目前国内企业已相继推出一些通用变频器,由于缺乏被称为“头脑”的核心变频控制软件技术,使得国内企业难以对产品进行深度开发,造成电梯专用变频器市场90%以上的份额被外国产品占有。北京兰海创新工业控制系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依托清华大学的长期技术积累,结合引进国外人才的独有技术,在高端变频控制算法软件技术上实现了关键性的突破,并成功地应用于电梯专用变频控制系统。
根据试验样机运转结果分析,拥有自主产权的永磁同步电梯变频器具有高功率、可调速、无谐波污染等特点,其售价不仅约为目前国内市场同类产品的70%,还有显著的节能作用。在电梯中采用变频器调速可实现节能40%以上,而目前我国使用的电梯中只有1.92%的采用了变频控制节能型主机。据估计,2004年我国在用电梯约55万台,全年耗电约300亿千瓦时。如果其中的10万台电梯换成变频率控制的节能型主机,一年即可节约用电这2.4亿千瓦时。
该项目负责人、清华大学电子电力及电机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李永东透露,高性能变频率控制算法软件在电梯领域的应用仅是开始,今后兰海公司将把这项技术逐步应用于大型工业过程控制、高速机车、电动汽车等领域。公司通过电梯变频控制系统搭建一个技术平台,可为相关应用领域提供成熟的技术支持。
据了解,长期以来,国产数控机床始终处于低档迅速膨胀,中档进展缓慢,高档依靠进口的局面,特别是国家重点工程需要的关键设备主要依靠进口,技术受制于人。究其原因,国内本土数控机床企业大多处于"粗放型"阶段,在产品设计水平、质量、精度、性能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落后了5-10年;在高、精、尖技术方面的差距则达到了10-15年。同时我国在应用技术及技术集成方面的能力也还比较低,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的研究制定相对滞后,国产的数控机床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同时,我国的数控机床产业目前还缺少完善的技术培训、服务网络等支撑体系,市场营销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也不高。更重要原因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系统少之又少,制约了数控机床产业的发展。
我国进口的数控系统基本为德国西门子(SIMENS)和日本发那科(FANUC)两家公司所垄断,这两家公司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超过80%。在国内尚无自主知识产权高端数控系统替代的前提下,西门子和发那科拥有绝对的价格优势。加上高性能数控系统具有超越经济价值的战略意义,发达国外对出口中国的数控系统始终有所限制,甚至像五轴联动以上的高性能数控系统产品绝对禁止向中国出口。
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总干事长吴柏林分析,目前国内高端数控系统的生产能力有所欠缺,与国外差距较大,大多数还要依靠进口,但进口已呈现逐年减少之势。中低端数控系统,国内完全具备生产能力,且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
吴柏林说,进口数控系统垄断国内中高端市场,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在某些技术质量方面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另一方面是市场对国产数控系统的认可度不高,结果导致数控系统企业规模上不来,国内数控系统企业年产中高端数控系统产量不过几百台,好一点的上千台,但西门子和发那科的年产量都在几万台和几十万台,基本上垄断了我国中高档数控系统的市场。产量上不来,技术质量和稳定性就很难提高,成本更是降不下来,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这样就更没办法上规模了,形成恶性循环怪圈。专家们说,无论从经济安全还是国防安全来讲,我国都必须加快发展自己的数控系统。如果没有"中国芯",就要让人牵着鼻子走,你没有跟他讨价还价的资格;更为重要的,五轴联动以上的数控系统用于军事上属国家的核心机密,人家是不会轻易卖给你的。
应当指出的是,国外知名数控企业在华扩张的力度不断加大,他们已经从过去简单的技术转让发展到现在的合资建厂,在销售和售后服务上包括进行先期的市场培育,向用户无偿提供产品和培训技术人员;通过降价等市场策略增强了竞争力,使得一些已经技术成熟的国产数控系统很难打入市场。这种"心脏病"问题体现在今年2月上海举行的"2006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上,应用在国产机床上的国产数控系统却是凤毛麟角。
还有一个谁也不愿说透的原因,应用进口高端数控系统的企业,可有机会出国培训;销售"西门子系"和"发那科系"的企业技术人员待遇高还有销售提成,仅2004年发那科和西门子在华销售的数控系统就分别达到1.2万台和7000台。而应用国产中高端数控系统,企业经营者要担负"稳定性、可靠性、精度差等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要打消用惯了进口数控系统企业对国产系统的疑虑是很难的。
专家指出,我国数控机床和世界发达国家机床的重要差距就是铸件的尺寸精度、表面精度和直线度误差。经过"九五"、"十五"国家科技攻关与"863"数控产业化项目,我国形成了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的产业化基地,所生产的普及型数控机床的功能、性能和可靠性方面已具备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在高档数控机床方面与国外先进相比还属技术跟踪阶段。大中型加工中心的主要技术指标、效率、精度和可靠性方面均有一定的差距。
面对这样一个突出问题,专家提出,发展具有重要经济、战略意义的数控系统产业,确实需要国家政策支持,一方面要对数控系统生产企业给予支持,比如采取资金倾斜、增加投入、贷款贴息、减税等措施,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降低国产数控系统的开发成本;另一方面要采取鼓励措施对使用国产数控系统的用户进行奖励,增强用户使用国产数控系统的积极性,如增加购买国产数控系统时的信贷支持等,以打破进口数控系统的垄断局面。
有专家提出,要走产、学、研之路,促成国内的数控系统厂、科研单位和机床厂结成战略联盟。专家建议,在保证其技术开发投入的情况下,研发基地可以设在数控系统厂或数控开发公司,生产基地设在机床厂,由自已开发研制、自已采用系统开始起步,以考验其系统的稳定性及可靠性,然后逐步向整个机床行业和其他数控机械企业辐射。这样可以从一开始就具有稳固的技术基础和稳定的市场需求,一步步替代进口数控系统产品,推动国产数控系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