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跨国化工公司巴斯夫的第三大市场,仅次于德国和美国。2005年,巴斯夫全球销售额为427亿欧元,其中在中国市场获得了约28亿欧元。据了解,巴斯夫已将最新技术用于南京和上海两个具有战略优势的生产基地。
负责亚太地区业务的巴斯夫董事会成员薄睦乐认为,中国并不是巴斯夫旧产品和旧技术的“倾销场”,巴斯夫引入中国的都是最新的产品和最先进的技术。2001~2005年,巴斯夫在中国投资约20亿欧元以扩大生产设施,如果加上与合作伙伴的投资,这一数字将会翻倍,约为40亿欧元。这些投资,使巴斯夫成为中国化工行业最大的外国投资企业。
总部在美国的陶氏化学公司是另一家具有领导地位的全球企业,也被巴斯夫公司看作主要竞争对手。2005年,陶氏在大中华地区的销售额达23亿美元(不包括合资企业的销售额),中国已成为陶氏的第三大市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该公司提供的数字表明,陶氏在大中华地区的投资已经超过5亿美元。目前,陶氏在张家港设有世界级规模的胶乳、环氧树脂和聚苯乙烯生产厂。另外,陶氏在2004年12月与中国最大的煤炭企业神华集团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双方就有关煤制烯烃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2005年8月,陶氏宣布在中国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首个陶氏中心。
今年初,拜尔-朗盛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同比飙升了40%,今年该公司又有3个新项目在中国投产,还在无锡和上海建立了研发中心。
杜邦公司表示对华投资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据了解,杜邦在中国的项目包括:2004年初收购广州蒙特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民营企业无锡市兴达尼龙有限公司组建全球合资企业、在江苏常熟建设综合性氟产品生产基地等。特别是杜邦公司在山东东营市兴建了一个世界级的钛白粉生产项目,投资超过10亿美元,是杜邦公司在美国本土以外最大的投资项目。此外,杜邦在上海设立的综合性研发中心,也于去年投入运行。目前,杜邦在中国投资超过6亿美元,拥有近5000名员工和32家独资及合资企业,产品和服务涉及化工、农业、食品与营养、电子、纺织、汽车等多个行业。
这些跨国公司开拓中国市场的步伐显然不会停滞,它们不仅要实现已有的战略计划还将不断推出新招。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冯世良指出,现在我国已经有近20种主要化工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2005年石油和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近2000亿美元,比“九五”末期增长1.7倍。过去5年里,石油和化学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分别增长了58.4%、140%、185%,占全国工业的比重分别为10.5%、13.7%、28%。
最近一个时期,世界各化工巨头纷纷在华建立机构以支持其在该地区的长远发展,同时加大在中国投资力度。有关权威研究机构认为,中国市场在不断发展且潜力巨大,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化学品市场,并且将于2020年与美国比肩,为全球跨国化工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商机和发展空间。未来中国将保持化学品净进口国的地位,产量也将不断增长。
今年,全球化工业并购活动显示出十分活跃的态势,其中外资整体并购中国企业或加速收购股份,成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化工市场的一股新的浪潮。
2006年6月5日,商务部发布《关于外商举办投资性公司的补充规定》,允许投资性公司对A股上市公司进行战略投资。这其中的战略投资,就包括各种形式的并购。
商之智(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峰表示,目前外资已取得多种合法身份进入A股市场,而目前商务部批准的“外商投资举办的投资性公司”,90%左右都是由世界500强企业投资举办的。《补充规定》将进一步为这些跨国公司兼并国内企业打开通道,未来一段时间内很可能触发一轮外资并购A股的热潮。同时,外国化工公司近期对一些中国化工企业的整体收购速度明显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