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将于今年9月5~7日在北京联合主办2006年中国国际机械工业配套及零部件展览会,此次展览会的目的是为国内外零部件生产企业间以及零部件生产企业与主机企业间搭建一个高质量、多方位、高效互动的信息平台,通过产品的展览展示充分沟通信息,促进主机厂与配套厂结成战略联盟,共同提高机械配件产品质量,提升我国主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陆仁琪表示,本届展会将有为冶金、矿山、交通、农机、机床工具、石化、电力、工程机械、军工等配套的国内外零部件生产企业参展,对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进一步扩大机械及相关行业的国际贸易与合作将产生积极作用。
陆仁琪指出,由于机械配套和零部件企业多是一些中小企业,而目前国内的机械展览会多以主机领域的专业展览会为主,机械配套和零部件在这些展会中总处于配角,所以机械配套和零部件企业往往感觉很难达到参展效果,而在这届2006年中国国际机械工业配套及零部件展览会上,机械配套和零部件企业将成为主角。
据了解,主机企业的配套采购由于品种数量繁多,既要求高质量,又要求低成本,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通过展会这一形式使供需直接见面,双方分别降低了采购和销售成本,有利于实现多赢。展会综合性、配套性的特点,也将非常有利于主机制造企业的采购。
将在展会同期举行三个会议:一、2006机械行业重点主机企业供应部长采购年会。该年会已举办多届,每年都有超过百家的大型机械制造企业的采购负责人参加,包括北汽福田、一拖、一重、二重、太重、沈矿、山推、徐工、北开、巴威、北方重工、济南二机床、约翰迪尔等大型企业。二、现场采购信息发布会。目前已有德国、俄罗斯、意大利、印度等国的商会拟组织商务采购团到会发布采购信息。三、展会将组织重点设备制造企业召开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的专业研讨会,交流现代物流的科学理论,提升企业的管理和物流水平。
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祝宪民在解读《发展纲要》时指出,目前我国纺织行业运行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发展纲要》是在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若干意见》的基础上出台的,对我国纺织机械工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做了全面的解析和规划。
“目前国内个别纺机设备的研发已达到一定水平,如棉纺设备精梳机的数字传动系统近日研制成功,这既属于原始创新,也达到了当前世界领先水平。但国内绝大多数纺机设备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自主创新乏力,导致很大的国内市场被进口产品占据。”祝宪民介绍,去年我国进口纺机设备高达35亿美元,目前纺机设备国产化率不到50%。
他认为,《发展纲要》对国产纺机装备现状的分析是全面而深刻的,即纺机装备制造业的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水平亟待提高;棉纺织设备中的无梭织机、自动络筒机仅占25%和21%,而发达国家这一比率为90%左右;化纤行业现有生产能力中,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技术装备仍占很大比重,设备平均能源单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77.5%,新型大容量生产技术和设备仍依赖进口;印染行业装备的质量稳定性差、耗水量和废水排放量较大的问题依然突出。
在纺机装备国产化重点项目的圈定上,《发展纲要》与6月16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若干意见》内容一致,即大力实施《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中确定的28项关键技术和10项重点新型纺织机械技术装备国产化的攻关与产业化。
新型纺织机械技术装备国产化主要包括:日产200吨及以上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粘胶长丝连续纺丝机;高效现代化棉纺生产线研制;机电一体化剑杆织机和喷气织机;纺粘法和熔喷法及复合非织造布生产线;高速系列化电脑提花圆纬机;电脑自动横机;机电一体化高速特里科经编机;染整设备工艺参数在线检测技术;高效、节能、环保的染整设备开发研制。
业内专家指出,国产化的研发还应从加大行业应用基础科学研究入手,重视基础科学与应用基础科学和产业应用技术开发创新的衔接,加强产学研结合及纺织业与相关产业的联合。通过实施纺织技术和装备创新,推进全行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为纺织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祝宪民认为,“十五”期间,纺织工业在很多省市,尤其是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市的经济发展中表现过于突出,因此在“十一五”期间,应理性调控纺织工业的发展节奏,要严防产能过剩,要改上能力为上水平,纺机装备亦是如此。《发展纲要》为纺机装备提供了施展的舞台,同时也从六个方面对其提高产业科技含量、资源利用效率、环境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等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和规划。
第一,纺机行业应以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引导企业以兼并、资产和资本优化重组以及战略联盟等方式,形成一批以产品生产为龙头、以工程成套为目标的企业集团,提高行业集约化生产水平。
第三,加大新型纺机技术装备攻关和产业化力度,提升我国纺机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
第四,发展节能、高效率、连续化、自动化、差别化和绿色环保化纤机械,开展高技术纤维、功能性纤维的技术设备攻关和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