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纺机械发展一是在传统棉纺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提高和改进,并应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设备,部分实现连续化生产,万锭用工70人,实现纺纱工序的连续化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主要开发下列单元机:适合不同纺纱工艺流程的新型高效短流程清梳联合机;有自调匀整装置的单眼高速并条机,与梳棉连接的高速并条机;多电机传动的高速粗纱机、带自动落纱的新型粗纱机;自动落纱高速细纱机,自动落纱数控集聚纺细纱机;高产棉精梳机机组、数字化多电机传动的精梳机和全自动精梳生产系统;人工辅助接头高速转杯纺纱机、高速全自动转杯纺纱机;细络联式自动络筒机,新一代自动络筒机。
二是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棉纺成套设备,应用数字、网络和信息技术,实现棉纺设备生产的自动化和连续化,提高速度,简化结构,降低制造成本,适应智能化的现代棉纺生产和管理的需要,万锭用工30人左右,纺制纱线质量达到Uster公报的15%左右水平。重点研发信息化高产清梳联合机、数字化精梳机、自动落纱数控集聚纺细纱机、新一代自动络筒机和细络联合机及高速全自动转杯纺纱机。
提高棉纺机械的可靠性,研究产品可靠性设计,可靠性分配的原则和方法、故障模式及判据和可靠性各系统指标分配计算方法,制定“棉纺机械可靠性测定(摸底)试验评定规范”,建立统一的可靠性指标评价体系。通过5年的努力,使主要的纺织机械产品可靠性指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麻纺机械发展重点是研发亚麻长麻栉成联合机关键设备,亚麻短纺新工艺技术设备,苎麻牵切纺纱工艺技术设备。在巩固、提高和扩大应用亚麻长麻纺新型设备的同时,着力开发短麻纺新工艺设备,解决现行亚麻短麻纺纱设备的落后现状。采用牵切纺纱新工艺技术路线。在用工减少,劳动环境和劳动强度明显改善的前提下,短麻纱适纺支数提高到26公支。进一步研制、开发苎麻牵切新技术,切断超长纤维,提高纤维可纺性,减少麻粒和短绒的产生,有效提高生条质量和制成率。
绢丝机械发展要适应缫丝工业机械化、自动化、连续化、生产管理网络化发展的需要,实现人均产丝量2000公斤以上。重点发展自动缫丝机及其系列产品:双宫丝自动缫丝机、柞蚕丝自动缫丝机、复合丝自动缫丝机;研制绢纺梳纺新工艺技术装备,发展新型绢(麻)纺系列高速针梳机、粗纱机、自动开茧机、自动混绵机。
大力发展无梭织机,进一步提高机电一体化和技术水平,提高无梭织机可靠性,重点加快喷气织机的发展和实现产业化,解决高速气流引纬技术、电子送经与电子卷取驱动技术、智能化电控系统技术、可靠性技术、打纬技术、高速开口系统技术和精密制造加工技术。提高剑杆织机入纬率和可靠性,进行织机结构动力学优化设计适应高速运动的研究,解决高速剑杆引纬技术、电子送经与电子卷取高精度驱动技术、智能化电控系统技术、可靠性技术和送经张力补偿等织造工艺技术。的织造品种适应性。发展新型整经机、浆纱机、染浆联合机及电子多臂、电子提花装置、高性能金属综框、高速剑杆头、剑杆带、节能型喷嘴、专用泵阀、高速离合器、制动器等织造专用基础件和器材等,适应无梭织机发展和配套的需要。
针织机械产品要进行填平补齐和改进提高,积极发展装饰、产业用针织机械产品。积极应用微电子技术,提高针织机械产品的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水平,实现微机程控、电子选针和花型准备计算机辅助设计。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筒径系列,拓宽机幅,增加编织系统数,提高机速,缩小国产针织机械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重点发展电脑提花圆纬机、电脑自动横机、高速特里科经编机、无缝针织内衣机等。在发展各类针织机械产品的同时,要大力加强配套器材织针、三角、针筒(板)和输纱装置等的开发和水平的提高,适应针织机械发展的需要。
在适应印染生产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的市场需求的同时,印染机械要加强和印染工艺的有机结合,广泛应用自动控制和在线检测技术,满足快速反应和印染企业信息化要求,进一步向智能化、模块化、安全、环保、节能降耗、短流程、自动化方向快速发展。重点发展工艺参数在线检测及现场总线(FCS)一体化控制系统(包括浓度在线检测与控制系统、定型机在线检测与控制、色差光学在线检测系统、现场总线系统(FCS))、新一代高质高效机织物染整成套设备(包括高质高效前处理技术与设备、机织物短流程湿蒸连续染色技术与设备、新一代高质高效针织染整生产线)、高温高压气流染色机、高速数码喷射印花机、新一代低温等离子处理、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以及静电印花等先进技术与设备及研制新一代符合安全、节能、环保的通用单元机、专用基础件。
非织造布机械继续向增加机幅、提高单机速度和产能发展,注重设备加工精度及选用新材料,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进一步应用计算机在线检测控制和网络系统,保证高产和高质量生产。非织造布生产线要向多功能性、组合式、差别化发展,开发可再生、能生物降解纤维非织造布产品。在设备中强调模块化、积木式设计,可根据非织造布产品特性和工艺要求,灵活进行设备改良或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