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划把制造业信息化提升到如此重要的高度?

   2022-07-05 工业品商城100
核心提示:目前维护的投入成本应该不会达到上述的比例。笔者曾经咨询过有关专家,说法不一。但大致讲,整个系统运营10年所需要付出的投入一般为最初采购成本的一半这样的状况是比较普遍的,并且这样的比例一直处于上升中。除了最终用户正承担着高昂的维护成本外,近几年,尚有几个因素正催生着系统外包市场在中国的成熟。人的因素。由

目前维护的投入成本应该不会达到上述的比例。笔者曾经咨询过有关专家,说法不一。但大致讲,整个系统运营10年所需要付出的投入一般为最初采购成本的一半这样的状况是比较普遍的,并且这样的比例一直处于上升中。

除了最终用户正承担着高昂的维护成本外,近几年,尚有几个因素正催生着系统外包市场在中国的成熟。

人的因素。由于中国新装置非常多,造成熟练技术人员缺乏,由此而来人工成本不断增加,培训也需要更大的投入。同时,目前国内很多新建装置本身员工定额就比较少,像中石化茂名千万吨级炼制项目仅1000人左右,很难保证足够的人手来从事系统维护;包括许多老企业在体制改革后,也面临着仪电工程师大幅削减的局面。这样,将系统维护外包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

技术的因素。技术门槛正越来越高。传统我们所容易忽略的维护技术,其实近几年正发生着革命性进展。应急维护、预防维护与预测维护的应对,系统安全的保障,工程文档的管理,系统性能的评估,备件的管理,控制回路的优化与整定等等,系统维护工程师正面临着比10年前更多的技术挑战,同时还别忘记来自管理层的商务指标的压力。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不可阻挡。全球约有5.3万家跨国公司,约占全世界生产总值的40%、全球贸易额的50%-60%、全球技术贸易的60%-70%,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90%、技术专利的80%、生产技术的90%。伴随着跨国公司的扩张,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升级,低附加值、资源消耗性的产业则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把握了这种趋势,创造了持续20多年的经济高速和快速工业化,奠定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但是,我国在引资时主要是来料加工模式,既没有紧紧抓住引资的本地消化和孵化再创新,也没有考虑国内需求与市场,而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依赖从农村走出来的大量廉价劳动力,维持低成本,以“赚中国工人的钱”崛起。经济模式上集粗放型及外源型于一身,“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低产出”的特点明显。 

而随着工业发达国家产业升级的实现,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中的低端部分逐渐以OEM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进而带动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让市场竞争在全球范围内日益激烈的展开。企业“大者恒大,赢家通吃”的趋势愈加明显,依靠科技创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就业、提高经济效益、提升竞争能力,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制造业”已成为国际社会所要求的趋势,也成为重要的竞争手段。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原有的制造业模式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制造业是我国工业的主体。据统计,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占整个工业产业的78%,从业人员占82%,国内生产总值约40%,财政收入的50%,外贸出口的80%来源于制造业。制造企业占我国工业企业数量的91.6%、主营业务收入的86.8%、利润的73.1%,虽然我国目前是全球排名第四的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德国的5%。制造业增加值率仅为26.2%,与美国、日本和德国相比分别低23.22和11.7个百分点。在信息产业及相关设备制造业领域,增加值率仅为22%,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超过了35%。 

目前,我国原有的制造业模式竞争力正被越南等成本更低的地区和国家取代,制造业空壳化的危险迫在眉睫。“中国制造”要想不被淘汰,必须要从粗放型加工到精细化制造,再向制造业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延伸,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先实现制造业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边界正变得越来越模糊,彼此间依赖的程度日益加深。用户追求人性化、多样化、个性化,以生产为中心的制造业正在向以服务为中心的综合整合转变。同时,“绿色制造”这一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的可持续发展制造模式已成为国际潮流,欧盟出台的WEEE、ROHS、EUP等绿色环保指令便是明证。 

此外,制造业外包模式也已在中国蔚然成风,企业专注于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采用外包模式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不生产电脑的电脑企业(如宏基),不制造芯片的芯片企业(如台积电)都已出现。“新型制造业”的这些趋势和特点,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制造业信息化。 

信息化与全球化相辅相成。经济全球化拉动了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信息化的发展又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全球采购与配套、全球设计与制造在企业信息化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是不可想象的。 

目前,产品生命周期大幅度缩短,制造业已经到了不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进行管理和商务运作就无法立足市场的地步。企业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信息化能大幅缩短信息的传递渠道,使得决策层与基层、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更加快捷,极大地增强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它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有助于改变企业内部的低效体制,减少了浪费、腐败等现象的发生。 

更重要的是,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一种全面的管理变革。它是一种流程再造,是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它应用于企业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通过信息集成、过程优化以及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的集成和优化,提高企业应变能力和竞争力。对企业管理、信息技术、制造技术、设计研发、现代物流都有极高的要求。可以说,要想从“中国制造”转变到“中国创造”,信息化是一条必经之路。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总的来说就是广泛利用信息技术,使企业在生产、管理等方面实现信息化。制造业信息技术应用领域有设计、生产制造、管理、装备以及集成技术等。大致而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企业在生产当中广泛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自动化。如生产设计自动化(CAD)等。第二层是企业数据的自动化、信息化。用电子信息技术对生产、销售、财务等数据进行处理,这是最基础的、大量的数据信息化过程。第三层是更高层次的辅助管理、辅助决策系统。 

从功能来分,可分为技术信息化(如CAD、CAM、PDM等)、管理信息化(如ERP、CRM、BPM等)和底层信息化(包括流程的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库等等),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有四个主要的业务领域,由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系统这四种主要的IT信息系统所代表。四种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应用,构成了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